“閉門羹”壹詞的來歷
“閉門羹”意為拒客,但閉門何以與羹聯系起來呢?原來,閉門羹壹語始見於我國唐代,宣城有壹女子史夙長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是很多年輕的男子,便慕名紛紛來拜訪她,希望與她成為朋友,但是不少人卻因為很難見到她,而不能如願。
為什麽很難見到她呢?因為她會客時,有壹條不成文的規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獻上壹首詩,看中詩文後,才願意與客人壹見,然後才有可能談到交朋友。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上的詩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裏人在門口以壹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天長日久,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也就心領神會,便主動地告辭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絕會見的意思,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為史夙的“閉門羹”。
所謂羹,最初時系指肉類,後來以蔬菜為羹,再後對凡熬煮成有濃汁的食品皆以羹稱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窩羹等。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轉,客氣壹些。可惜現代拒客,則只有“閉門”而沒有羹了。朋友們,閉門羹看似誘人,但其中的滋味只有吃過的人才有親身感受哦,不要隨意讓妳的朋友吃這傷心的“閉門羹”哦!
心香賦詩壹首:
閉門羹醇色誘人,
勿見客時主人品。
待到迎客身巧變,
拒客門外事難成。
勸君息事能寧人,
海納百川方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