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7縱隊。該縱隊是由新四軍第3支隊等部發展演變而來的。
1938年春,閩北、閩東紅軍遊擊隊和閩西遊擊隊壹部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司令員由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淩波,政治部主任胡榮。下轄由閩北遊擊隊編成的第5團,閩東遊擊隊和閩西遊擊隊壹部編成的第6團,***2500余人。3月至4月間,第5、第6團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巖寺鎮地區集中。7月,第3支隊開赴皖南前線。9月,堅守清弋江陣地,同日軍作戰多次。12月,擔負銅陵、繁昌沿江防禦任務。此時,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調至皖南歸第3支隊指揮,第3支隊第6團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1939年,第3支隊勝利地進行了5次繁昌保衛戰。1940年,第3支隊改稱為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轄第5團、軍部特務團。1941年5月,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無為抗日遊擊隊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7師,師長張鼎丞(未到職),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誌高,政治部主任何偉,下轄第19旅和挺進團。至1942年底,第7師各部建成巢(湖)無(為)根據地和開辟了含(山)和(縣)桐(城)東遊擊根據地。1943年,第7師兼皖江軍區,所屬部隊編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個支隊和獨立團。1943年9月,調新四軍第2師第6旅第16團加強第7師。此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反對日偽軍"掃蕩"、"蠶食"和反對國民黨頑軍制造摩擦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第7師免兼皖江軍區。10月,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近2萬人撤離皖江地區,由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參謀長孫仲德率領開赴魯南,隸屬於津浦前線野戰軍(後改稱山東野戰軍),阻擊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北犯,並肅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先後參加臨城、棗莊等戰鬥。
1946年1月,新四軍第7師改稱山東野戰軍第7師。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第7師移師淮北,參加朝陽集、泗縣及保衛淮陰等作戰。9月,第21旅番號撤銷,部隊並入第20旅。10月,調整編組,第20旅拆散,補入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第7師師部率第19旅與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合並,仍稱第7師。師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師長林維先,參謀長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黃火星。下轄第5、第19旅和特務團(由原淮南軍區獨立第5團改稱)。重新編組後,參加漣水保衛戰和宿北等戰役。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司令員林維先,政治部主任黃火星。第19、第5旅分別改稱第19、第20師,以魯中軍區第4、第6團組建第21師,***2.5萬余人。3月以後,轉戰魯中山區,先後參加萊蕪、孟良崮和臨朐等戰役。8月後,歸東線兵團(後改稱山東兵團)指揮,轉戰膠東地區,和兄弟部隊壹起,取得交河戰役、膠(縣)高(密)阻擊戰和萊陽戰役的勝利。
1948年3月,第7縱隊進行新式整軍運動,參加膠濟路西段作戰,攻克張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膠濟路中段作戰,在西線連續8天阻擊濟南國民黨軍東援,對確保濰縣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轉至津浦路中段,與第13縱隊等部壹起攻克兗州及曲阜、鄒縣等城。9月,奉命與兄弟部隊壹起在滕縣壹帶阻援,使徐州地區國民黨軍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濟(南)作戰的勝利進行。入冬參加淮海戰役,擔負突破萬年閘(運河大橋),在臺兒莊接應何基豐、張克俠兩部起義,在徐州以東截斷隴海路,切斷黃百韜兵團西逃之路,參加徐東阻擊戰,擔負大許家、劉蘆家、火神廟、麻谷子等重要設防點的阻擊任務,後又參加圍殲黃維兵團,在雙堆集殲滅戰中,血戰大王莊、攻占尖古堆,使國民黨18軍徹底失去戰鬥力,***殲國民黨軍2萬余人。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壹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隸屬於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治委員,詹化雨任副軍長,鄧少東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熊應棠任參謀長。第19師改稱第73師,王培臣任師長,蕭學林任政治委員;第20師改稱第74師,張懷忠任師長,鄧清和任政治委員;第21師改稱第75師,謝銳任師長,何誌遠任政治委員,全軍***3萬余人。4月,參加渡江戰役,25軍屬於中路左翼, 20日夜,從安徽無為湯溝鎮突破江防,在橫山橋與國民黨江防部隊二十軍相遇,開始圍追堵截,於24日在灣趾對其形成包圍,僅用兩個多小時,就結束戰鬥,取得1 個軍殲滅1個軍的勝利。然後急插郎溪、廣德地區,27日在流洞橋,與中路渡江的幾個軍,***同截殲南京等地十多萬南逃之敵。5月,參加上海戰役,攻克吳淞,切斷國民黨軍海上逃路,俘敵8000余人。6月1日,進攻崇明島,采取兵臨城下,逼敵投降的策略,迫使約5000守敵放棄抵抗,6月2日繳械投降,保護了崇明古城。9月至12月,進至浙北、皖南剿匪,殲國民黨遊雜武裝4000余人,為鞏固浙北、皖南新區打下了基礎。
1950年3月,接受攻臺作戰準備,軍部從徽州移駐杭州, 73、74師駐溫州南北,在港口訓練水手,籌措船只,75師南下閩東,在福鼎三都澳港口,做渡海作戰訓練。7月1日,75師開赴晉江青陽,準備參加兵團攻打金門作戰。因南北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日本海、東海、臺灣海峽活動頻繁,加上7、8、9三個月是臺風頻發季節,所以25軍到閩南後,沒能對金門采取行動。10月中國派誌願軍抗美援朝,上海方面的9兵團赴朝參戰,10月下旬24、25軍急速北調,24軍駐上海淞江壹線,25軍駐滬、寧壹線,擔任滬、寧線防務,保衛華東戰略要地。1951年2月接到緊急情報,蔣軍要襲擊我兵力空虛的廈門島,5日(陰歷大年三十)下午,軍區命令25軍連夜緊急行動,再次入閩,保衛廈門。用了壹周時間,25軍再次抵達福建前線,74師隨軍部駐安溪,73師駐南安,75師在安溪以南的龍門圩。兩個月後,軍部率74師移師泉州,75師再次防守晉江。
1952年7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25軍軍部及第75師師部調歸空軍,25軍3個師並為2個師,9個團並為6個團,75師的223團編入74師。第73師調歸第23軍,第74師調歸第24軍。第74師的221團機關、75師的224、225團機關調歸江蘇軍區和福建軍區,第25軍番號撤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七十四師25軍已經撤銷編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各師簡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7縱隊。該縱隊是由新四軍第3支隊等部發展演變而來的。
1938年春,閩北、閩東紅軍遊擊隊和閩西遊擊隊壹部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司令員由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淩波,政治部主任胡榮。下轄由閩北遊擊隊編成的第5團,閩東遊擊隊和閩西遊擊隊壹部編成的第6團,***2500余人。3月至4月間,第5、第6團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巖寺鎮地區集中。7月,第3支隊開赴皖南前線。9月,堅守清弋江陣地,同日軍作戰多次。12月,擔負銅陵、繁昌沿江防禦任務。此時,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調至皖南歸第3支隊指揮,第3支隊第6團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1939年,第3支隊勝利地進行了5次繁昌保衛戰。1940年,第3支隊改稱為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轄第5團、軍部特務團。1941年5月,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無為抗日遊擊隊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7師,師長張鼎丞(未到職),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誌高,政治部主任何偉,下轄第19旅和挺進團。至1942年底,第7師各部建成巢(湖)無(為)根據地和開辟了含(山)和(縣)桐(城)東遊擊根據地。1943年,第7師兼皖江軍區,所屬部隊編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個支隊和獨立團。1943年9月,調新四軍第2師第6旅第16團加強第7師。此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反對日偽軍"掃蕩"、"蠶食"和反對國民黨頑軍制造摩擦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第7師免兼皖江軍區。10月,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近2萬人撤離皖江地區,由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參謀長孫仲德率領開赴魯南,隸屬於津浦前線野戰軍(後改稱山東野戰軍),阻擊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北犯,並肅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先後參加臨城、棗莊等戰鬥。
1946年1月,新四軍第7師改稱山東野戰軍第7師。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第7師移師淮北,參加朝陽集、泗縣及保衛淮陰等作戰。9月,第21旅番號撤銷,部隊並入第20旅。10月,調整編組,第20旅拆散,補入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第7師師部率第19旅與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合並,仍稱第7師。師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師長林維先,參謀長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黃火星。下轄第5、第19旅和特務團(由原淮南軍區獨立第5團改稱)。重新編組後,參加漣水保衛戰和宿北等戰役。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司令員林維先,政治部主任黃火星。第19、第5旅分別改稱第19、第20師,以魯中軍區第4、第6團組建第21師,***2.5萬余人。3月以後,轉戰魯中山區,先後參加萊蕪、孟良崮和臨朐等戰役。8月後,歸東線兵團(後改稱山東兵團)指揮,轉戰膠東地區,和兄弟部隊壹起,取得交河戰役、膠(縣)高(密)阻擊戰和萊陽戰役的勝利。
1948年3月,第7縱隊進行新式整軍運動,參加膠濟路西段作戰,攻克張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膠濟路中段作戰,在西線連續8天阻擊濟南國民黨軍東援,對確保濰縣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轉至津浦路中段,與第13縱隊等部壹起攻克兗州及曲阜、鄒縣等城。9月,奉命與兄弟部隊壹起在滕縣壹帶阻援,使徐州地區國民黨軍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濟(南)作戰的勝利進行。入冬參加淮海戰役,擔負突破萬年閘(運河大橋),在臺兒莊接應何基豐、張克俠兩部起義,在徐州以東截斷隴海路,切斷黃百韜兵團西逃之路,參加徐東阻擊戰,擔負大許家、劉蘆家、火神廟、麻谷子等重要設防點的阻擊任務,後又參加圍殲黃維兵團,在雙堆集殲滅戰中,血戰大王莊、攻占尖古堆,使國民黨18軍徹底失去戰鬥力,***殲國民黨軍2萬余人。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壹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隸屬於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治委員,詹化雨任副軍長,鄧少東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熊應棠任參謀長。第19師改稱第73師,王培臣任師長,蕭學林任政治委員;第20師改稱第74師,張懷忠任師長,鄧清和任政治委員;第21師改稱第75師,謝銳任師長,何誌遠任政治委員,全軍***3萬余人。4月,參加渡江戰役,25軍屬於中路左翼, 20日夜,從安徽無為湯溝鎮突破江防,在橫山橋與國民黨江防部隊二十軍相遇,開始圍追堵截,於24日在灣趾對其形成包圍,僅用兩個多小時,就結束戰鬥,取得1 個軍殲滅1個軍的勝利。然後急插郎溪、廣德地區,27日在流洞橋,與中路渡江的幾個軍,***同截殲南京等地十多萬南逃之敵。5月,參加上海戰役,攻克吳淞,切斷國民黨軍海上逃路,俘敵8000余人。6月1日,進攻崇明島,采取兵臨城下,逼敵投降的策略,迫使約5000守敵放棄抵抗,6月2日繳械投降,保護了崇明古城。9月至12月,進至浙北、皖南剿匪,殲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四軍七十師208團已經沒有了
70師已經縮編成70旅了,208團也撤消了,壹營、二營合並成了70旅2營;三營壹部分並入新的1營
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十三師五十壹團軍史
51團的起源
是坦克自行火炮199團,步兵第199師坦克自行火炮第199團
1969年按照全軍坦克團和自行火炮團番號實行統壹的指示,改稱濟南軍區裝甲兵獨立坦克第3團
1969年在山東泰安編入坦克13師的
1976年1月7日,撤消坦克13師番號,坦克51團改為43軍坦克團,1985年10月改為步兵第127師坦克團。1998年,改稱步兵第127師裝甲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與十三軍誰更強15軍是空降軍,強調的是快速利用運輸機趕到壹線
由於運輸機的尺寸限制,不能裝什麽重型武器,所以15軍只是壹個輕裝部隊
13集團軍是陸軍的,各種武器齊全
如果拉開了打野戰,自然是13集團軍更強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四軍七十師208團警衛連凡涉及部隊駐地、番號、聯系方式、編制、性質、裝備種類或數量等信息均屬於國家秘密,切勿詢問,否則很容易涉嫌竊取國家機密。
刑法規定對構成竊取國家秘密情報罪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等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其中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的或者情節特別惡劣的,最高刑可以判處死刑。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壹軍六十三師壹八八團七大軍區北京軍區轄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防禦方向俄羅斯、蒙古方向
沈陽軍區轄 遼寧、吉林、黑龍江,防禦方向俄羅斯、朝鮮 、黃海對面
濟南軍區轄 山東、河南,防禦方向黃海對面
蘭州軍區轄 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藏(部分),防禦方向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廣州軍區轄 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防禦方向越南、南海對面
成都軍區轄 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阿裏除外),防禦方向越南、老撾、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
南京軍區轄 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防禦方向黃海、東海對面
中國人民解放軍67軍200師歷任師長千萬不要詢問涉及部隊的具體信息,比如番號,人員職位, 駐地,裝備,人數,聯系方式等等,否則很容易涉嫌竊取國家機密,後果很嚴重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92師歷任師長千萬不要詢問涉及部隊的具體信息,比如番號,隸屬關系,人員職位, 駐地,裝備,人數,聯系方式等等,否則很容易涉嫌竊取國家機密,後果很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