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典故的主角是扁鵲與蔡桓公。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人。扁鵲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飲以山巔“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醫術。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
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這個稱號源於《韓非子·喻老》中的壹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裏所謂的“蔡桓公”,據考證應該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謚號為“齊桓公”,史稱“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本名田午。
成語寓言
如果蔡桓公在扁鵲剛開始指出其有病的時候能加以治療,就不會造成病情加重的結果,更不至於喪命。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光是治病要趁早,我們自身有了缺點,也壹定要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正,盡早改掉自己的不足,避免鑄成大錯。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壹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千裏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當不良的苗頭出現時,千萬不能諱疾忌醫,要勇敢面對,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以免釀成更大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