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介紹: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它在唐初被發現,後經歷代輾轉,原有700多字,經由歲月浸蝕,後來僅存200多字,在10只石鼓中,其中壹石已文字全無。
被發現的石作鼓形,根據鼓身上的文字,石鼓被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殹、田車、鑾車、霝雨10只鼓,每只鼓高約3尺,直徑2尺余,且各刻四言詩壹首。據近代考證,認為它是戰國時的秦國之物,內容是歌詠秦國君遊獵情況的,故也稱“獵碣”。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筆勢圓整。字體結構比金文工整均勻,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結構勻稱,線條完美,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被譽為“籀文之祖”和“石刻之祖”。
石鼓文書法之所以受到重視,與學者的提倡是有很大關系的。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稱 “石鼓文則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截,自有奇彩,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即為中國第壹古物,亦當為書家第壹法則也”,可見對石鼓文之推崇,其書學思想影響之大,至今不衰。
吳昌碩便是近代以來臨石鼓文很有影響的書法家之壹。他臨石鼓文的特點,是打破石鼓文的方正,把字行寫長。在結體上,取左右上下參差之勢,別出心裁。清代人評其書: “昌碩以鄧(石如)法寫石鼓文,變橫為縱,自成壹派。”同時代的符鑄也說 “缶廬(吳昌碩)以《石鼓》得名,其結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勢,可謂自出新意,前無古人;要其過人處,為用筆道勁。
氣息深厚。”此外,他還將其筆法用於國畫創作之中,成為壹代宗師。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入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為後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