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範海濤要赴美留學,蘭亭集勢CEO郭去疾說,互聯網時代,誰還出國啊?
這話讓我挺受打擊的,因為 就個人體驗而言,我感覺人只有走出去,生命和思維才能得以擴張和延伸。 我說的走出去,不是只指出國,而是妳要走出自己習以為常的區域,去見識不同的人和事,妳才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考,發現更多問題,才能感覺到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我在想,難得我錯了?還是因為我太愚鈍,只有體驗過了,才能獲得真實的感受,也才能表達出來?我的思考力不夠?沒有挖掘信息的能力?
新東方創始人徐小平極力反對範海濤出國,理由是,她剛為李開復寫了壹本傳記——《世界因妳而不同·李開復自傳》,2009年暢銷百萬冊——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財經作家。用他的話說就是,豬都能飛起來,妳幹嘛放著大好前程,這時候跑去出國留學?
我能感受到範海濤的心理,就是我用自己的方法寫出了成績,但如果壹直用這個方法,沒有辦法去突破,去找到更新更自如的方法,我會覺得很崩潰,寢食難安。我知道這個方法很好,但我更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所以要找到讓內心更堅定的力量。
可是為什麽壹定要出國呢?
徐小平提出壹個年輕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他說,範海濤的人生之路是壹個矛盾體,它蘊含著當代青年人生的許多自覺和不自覺。自覺,是對個人價值的追求;不自覺,是對價值的統壹認知和標準。 換句話說,就是大家都在追求價值,卻從來沒仔細想過,屬於自己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人的思維和觀念被固化,時間越久,質量越大,跑得越快,越來不及思考——
似乎感覺壓根就不需要思考。
徐小平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對於壹個文科生,壹個寫作者,她必須去更多更遠的地方,接受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站在世界的視角,才可能突破自身的偏見、局限與狹隘,寫出更具世界性的作品。所謂世界性的作品,就是它的價值和觀念,放在世界任何壹個角落,都能夠產生***鳴和影響。
中國最缺的,就是這種作家。而能在世界長久流傳的,也是這樣的作品——中國幾乎沒有。
面對眾說紛紜和每天考試背單詞的局面,範海濤感覺人生陷入了壹種巨大的未知中,讓她的情緒經常處於驚濤駭浪的狀態。
看到這壹段文字,我不禁笑起來,因為我也有過多次這樣的時刻。
很多事情,困難而不確定,未知帶來無端的恐懼,加上那麽多反對的聲音。所以面對重大決定,我不會跟任何人商量,我只靜靜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壹鼓作氣。因為這是壹場恐懼與勇氣的對決,而真正想要什麽,只有自己最清楚。
於是,她最終選擇離去,三年的時光,她帶回壹本《就要壹場絢麗的突圍——30歲後去留學》。這本書記錄了她紐約兩年,華盛頓壹年的歷程,雖然不甚詳盡,但我還是從中獲得很多幹糧。
關於現代文學,我也跟壹些作家朋友聊,他們會經常說,妳放不開,很拘謹,所以作品就會缺乏張力。我曾壹度困惑,問他們怎麽去釋放,終究沒什麽進展。後來看到美國的生活劇場,我突然就有了意識,阻礙思維發展的那堵墻,就在那裏慢慢倒下。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示,是關於真相,關於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思維模式和思想。
雖然我壹直保持自己的思考,但在這個大的背景下,人能做到的真的很有限。我們已經習慣被灌輸,習慣跟著別人的引導去思考和反應,習慣進行內斂和自我否定。 就算妳覺得這是有問題的,但是因為單壹的環境和思想洗禮,人就不可能想到其他的方式;即使想到了,也很快被否定熄滅了,因為大家都說妳不對。
而關於世界和事件的真相,我見過太多所謂的作家,根本沒有體驗過,全部是靠僅有的思維和想象,去寫壹些看上去感情充沛的東西。其實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就是被這些人扭曲、固化了,從而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得並不真實。
所以我很喜歡範海濤的那句——我只是想弄清世界的樣子。
我問美國留學的朋友,在美國最大的感受是什麽?
他說,和上新東方壹樣,妳以為是學英語的,其實妳是學會了做飯。
我說,妳都學會做什麽了?
他說,泡面,還沒時間吃。
我說,為什麽?
他說,看不完的書,寫不完的作業,有點時間還要想怎麽樣跳樓不疼,因為這是唯壹的退路了。
我哈哈笑。
抵達遠方的過程都是死路壹條,因為想要脫胎換骨,就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氣。我比任何人都相信走出去的意義,它讓妳在壹次次推倒與重建中,發現和戰勝那個妳從未看見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