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五行中屬哪行?缺什麽、克什麽,運勢如何請詳解!

五行中屬哪行?缺什麽、克什麽,運勢如何請詳解!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

歷史淵源

《尚書·洪範》記述的是周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其中談到:“五行:壹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傳統認為《尚書·洪範》、《尚書·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為戰國前著作中“五行”出現的很少,就認定戰國前出現“五行”的作品必是後人偽作。這種論證是不妥當的。聶文濤指出,《左傳》所說“五材”是五行思想的應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論的發端。“材”在春秋時期沒有“行”的含義。《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壹不可”,表明“五行”理論已經具有很大影響。《左傳》同壹時期的《孫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證明《孫子》是戰國後期的偽作是很困難的。疑古派曾推定《尚書》為漢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簡證明《尚書》確非漢代人偽作的。

可以肯定,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壹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那麽,什麽是五行,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五行”的呢?

“五行”壹辭,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五行:壹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裏,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註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壹定的象征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壹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壹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壹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雲,實際在表達壹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並非不無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壹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五行可以由八卦推出來:

五行:金木水火土,壹提五行,有人就不屑壹顧的說是迷信,有人還穿鑿附會說是五種物質,對應大自然的金屬,樹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實五行乃是五氣,比喻為五種物質,乃形象描述。當然化氣為物,說是五種物質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換柱,五氣乃是根本。

萬物從壹開始,壹的內涵就夠我們研究的了,可能還好多人研究半天也不懂,外國人就更不懂了,壹分為二,畫為“—”和“--”,即陰陽兩儀,陰陽又是根本,外國人,懂陰陽嗎,還是我們中國人說了,才懂,還壹知半解,中國古人可陰陽研究透了的,還發展為陰陽學說,這不是中國人智慧的表現嗎?光是陰陽就足以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如陰陽對應季節就是夏、冬。陰陽兩儀分為四象,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對應1、2、3、4,陽為單,陰為雙,為什麽,不會看不懂吧。太陽,少陽對應1、3,太陰,少陰對應2、4。太陽為1,少陽為3,太陰為2,少陰為4,同時也是1234數的順序的由來,古人發明了1234四個數了。太陽對應太陽,太陰對應月亮。太陽為至陽純剛之氣,月亮為至陰純柔之氣。少陽為木,太陽為火,少陰為金,太陰為水,對應四季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陽氣至明,故太陽為夏火,木春為少陽。這裏應該看得懂,把事物分為陰陽四象,現在看來很簡單,但這是三千多年前的知識,把陰陽四象與數相聯系,就更加不簡單了,就是今人也不壹定做得到,難道古人的思維是跳躍式的。

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這個也應該看得懂,現實中有很多例子證明。古人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是觀察自然就得出這麽壹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度概括的理則嗎?中國的古人很不簡單,因此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多有敬畏之心,不要罵古人,其實現在的很多問題,在古人那裏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只是我們無知淺薄醜陋而已。1為陽氣之始,2為陰氣之始才對,故剛才的太陽為1,太陰為2,是錯誤的要修正,故太陽轉為陰之始為2,相應的火也為2,太陰轉為陽之始為1,相應的水也為1,古人想到這裏太了不起了,故水1,火2,木3,金4。

順生逆克,這個定理不知是誰提出來的,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證明,那麽推理是怎麽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訣就是舉壹反三,對人類與自然觀察仔細,現今有幾人了解自己,了解自然,生活在大都市裏,迷失在大都市裏,認為自己是城市的壹部分,認為生來如此吧。在中醫裏,氣順則百病除,氣逆則百病生,當然順生逆克,其實犯了循環論證。春夏秋冬,自然之順序也,1234,數之順序也,順則符合自然規律,故順生,違反自然規律則亡,故逆克,說出來道理很簡單,故古人雲:大道至簡。金木水火,春夏秋冬皆氣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氣之流動也,自然之規律也,不可違反也,違反則自取滅亡。這裏也應該看得懂。順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陽氣漸旺上升,由秋而冬,陰氣漸旺下降。陽主升,陰主降,也應該看得懂,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證明。升降是符合陰陽學說的,升為陽,降為陰,故陽上陰下,引申壹點,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說連男陽女陰都不曉得,那麽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對,哎,又犯了形式主義了,陰陽是二氣,不是形式,氣之流動,變化莫測,唯有軌跡可尋,陰陽有這麽簡單就對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過是陰陽二氣流動的兩種形式而已,形式多著呢,研究這方面學問的人就是陰陽家,古代的性保健專家,哎,壹兩千年前就出現了性保健專家,而且知識那麽豐富,無所不包,中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為有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轉換,故不可火生金,而有個中間轉換的樞紐,名之為土,土在中間,至此五行全,由此可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也不是說變就變,而有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好理解,因為火為太陽,變成的是陰之始,但接下來的金是少陰,不是陰之始,由陰之始到少陰,肯定有個過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陽變陰,陽主生,而陰主亡,陽主進,陰主退,順主陽,逆主陰,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只有水生木,無中間土的轉送。火變金,全賴土之功,陽變陰,本為逆,因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了,陰變陽,本來就是順,故水生木。這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五行相克壹樣的道理。妳自己看看這些是不是騙人的,如果是騙人的,那麽千千萬萬的古人都是騙人的,他們都騙人幹什麽?而且在這些虛假的知識基礎上還建立起那麽高深的學問來,陰陽五行說,只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地基,而在地基上面已經建立起摩天大樓了,難道這座摩天大樓是空中樓閣,古人真的就這麽無聊。壹談到陰陽五行學說妳就搖頭,那這座摩天大樓妳是壹點都不知道的。這些在中醫裏都是很基礎的部分,中醫辨五行,就是辯五氣,辯五氣,遠遠比這裏講的復雜高深,畢竟那是壹門學問,這裏只是告訴妳五行就是五氣,推理五行就是辨識五氣的流動軌跡。

再來與數相聯系,土自然對應5,由此數發展為五個,12345。五行再分陰陽,註意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可再分陰陽,陰也可再分陰陽,故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十個,用數表示是1234567890,這只是其順序數,即自然數,還沒有與氣相聯系。這裏五行再分陰陽,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外國人有嗎?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只能用中國人的思維才能學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容易學會,還是缺乏中國土壤滋潤的外國人容易學會,用西方的話說就是中國註重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西方是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以抽象思維為主,妳學了西方文化,再來學習中國文化,思維能力都有所提高。12345是有氣的內涵的,故為了區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示(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十氣,故十幹就是十氣,中國用了那麽多年的幹支紀年,妳不要說現在妳才曉得十幹就是十氣,由此五氣發展為十氣,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戊陽土,己陰土,為什麽戊陽土,己陰土?註意用中國人的思維,土在中間呀。12345為陽,67890為陰,12345為生數,67890為成數,有生數,才有成數,這句話應該看得懂吧,意思是說67890是由12345變來的。12345對應水火木金土,67890也對應水火木金土,12345為陽,67890為陰,故甲陽木3,乙陰木8,丙陽火2,丁陰火7,庚陽金4,辛陰金9,壬陽水1,癸陰水6,戊陽土5,己陰土0,現在應該清楚為什麽會有十個數了吧,十進制是如何來的吧,妳每天都在用1234567890,卻不知道他是由陰陽五行變化來的,不是可笑嗎?為什麽1234567890是由陰陽五行變化來的,可以反證,中醫裏辨識十氣的流動,可以用1234567890加減得來,這不是證明1234567890,我們常用的十個數代表十氣嗎?氣數,氣數,氣化為外為數,數的加減就是氣的變化,萬物乃氣化凝成(這句話可能好多人看不懂,不是氣變魔術壹樣化為萬物,而是說生存在這地球上的萬物都要受陰陽五行的影響),也就是說萬物都是可以計算的,中國人的口氣真大,但妳信不信呢?如果告訴妳計算的方法,妳認為可不可以呢?

再舉例說明數可以計算,1+1=2,很好理解,壹畫再加壹畫,就是兩個壹陽變為太陽,壹陽為1,太陽為2,故1+1=2,同樣,1+2=3,2為太陽,陽極而陰,變為陰之始,變為動,動為陽,在上,故壹陽加太陽,相當於壹陽加太陰,剛好為震卦3。註意,學習中國的文化要用中國的思維。

十幹為十氣,剛好圍成壹個圓圈,(春夏秋冬就是壹個圓圈了,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產生的),但這裏的圓圈並不只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時是個圓,而是認為氣之流動的形式就是平滑線,因為要周而復始,故為圓,因為氣產生於天體運行,沒有地球自轉和公轉,就沒有白天黑夜,沒有春夏秋冬,就沒有陰陽五行,故幹又稱為天幹。說了幹的來歷了,接下來說地支的由來。

地支由來相對簡單的多,因為陰陽產生了八卦四象,六十四卦,還可以接著往下推,2的n次方個卦,相當於用2進制來計算世間的萬事萬物,陰陽分為兩類,四象分為四類,八卦分為八類,64卦分為64類,以致劃分無窮。古人分到64卦,已足夠用矣,因為計算機的出現,朝64卦下面細分不是難事,但要有古人那樣的智慧。作為中國人應該清楚什麽是乾卦和坤卦吧,應該清楚先天八卦圖吧,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乾到坤六種變化,坤到乾六種變化,即十二消息卦,這12種變化剛好為壹周,即壹日,或壹年,故有天上壹日,地上壹年的說法,日為自轉,年為公轉。這12種變化古人用地支表示,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12種變化也是氣的12種變化,故12地支就是12氣。天幹十氣,也是在壹天之中,或壹年中變化,故只有年、日有幹支紀法,月時沒有,月時的幹支由年月幹支推出。年有12變化,故年有12月,日有12變化,日有12時,現在發展為24時。地支為12氣,天幹為10氣,天幹為主導,故12地支可轉換為10天幹,10天幹就是陰陽五行,故12地支也是陰陽五行,可以用數來計算。壹年之中,月亮的圓缺可不是剛好12次,月亮的圓缺用初壹、初二來記錄,那年12氣的變化用什麽來表記呢,就是24節氣,每壹個節就是氣的轉換點,每過了壹個節才是壹個新月的開始,這裏的月不是月亮,而是12地支對應的12月。故計算地支氣的變化時,要用節來區別。12地支也可分陰陽,就變成24節氣,每壹個節氣裏氣前為陽,氣後為陰。可以接著變化下去,24變36,變48,變60,變72,以至變化無窮。12地支氣和10天幹氣是不同的,10天幹氣是陰陽兩儀變化而來的,與地球的轉動沒有關系,符合萬事萬物,放之四海而皆準,古人的描述是充盈天地之間,無處不在。而12地支氣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故稱為地支,和地球有關,和大地的位置有關,和大地的方位有關,12地支有方位,10天幹沒有方位,知道年有12變化,日有12變化,必然知道地球有自轉,但不知道公轉,認為太陽圍繞地球轉動,古人有太陽的視運動圖,但這是兩千多年前的知識,古人能有這樣的成就,不感到了不起嗎?多少人知道幹支紀年,又有幾人知道幹支代表氣,幹支可以計算,把握我們看不見,卻離不開的氣的運動。學氣功必然懂幹支,學中醫,必然懂幹支。而這是最起碼的,相當於小學只認識了1234567890。

渾沌初起之狀為壹,為圓球狀,分為陰陽,故天幹之氣彌漫天地,無處不在,到處都有陰陽,象個實心圓球,故天圓。12消息卦也可以圍成壹個圓圈,但是有圓心,從圓心出發,畫出12線,圓均分為12份,12地支代表12方位,圓為大地的平面圖,故地方。結合起來,就是天圓地方,方是方位的意思,妳還會不會譏笑古人認為地是方的。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壹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裏承載著我們,恰如壹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這裏的方是平穩的意思。北京,民宅以四合院居多,這種民宅體現了“天圓地方”,這裏的方是四平八穩的意思。而四平八穩都是根據地支代表方位而來的。12地支代表12方位,支可以轉化為幹,故幹也有方位,木東,火南,金西,水北,幹和卦的關系很緊密,故八卦可以納幹支,熟悉易經的都知道八卦納上幹支,就可以演算了。八卦不知產生於多少年前,現在熟悉易經的不知有多少,用易經來偶爾玩下的又不知有多少,易經還被稱為群經之首,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源畢竟是源,未免有點淺顯,就像小學的加減乘除的算術,哪能和大學的微積分相比較,易經是基礎部分,群經之首嘛,他制定壹套規則,就是陰陽五行,天幹地支的演算,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好比加減乘除的法則,八卦好比1234567890十個數。因此,依靠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八卦與八卦的重疊分組,變化無窮,實際上就是氣的流動,萬變不離其宗,靠陰陽五行,天幹地支理順氣的變化。

五行的現實映象

金 原則 對事物的壹種構想

水 知識 對事物的壹種具體理解

木 善良 對事物的壹種內心的反應

火 真誠 基於內心反應的壹種行動

土 分析 在行動過程中的壹種分析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構想--落實到具體如何實現構想--產生行動的想法--行動--在行動中分析--總結經驗,進行規劃,構想

五行特性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壹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穡”,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各種事物、現象所***有的可相比擬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五行的各種意義上面已經分析,為了清楚起見,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物象歸類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色 白 青 黑 赤 黃 五位 西 東 北 南 中

五時 秋 春 冬 夏 長夏 五氣 燥 風 寒 熱 濕

五味 辛 酸 鹹 苦 甘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五賊 怒 喜 哀 樂 欲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誌 魄 魂 誌 神 意 五養 臭 色 聲 味 飲食

五欲 欲臭 欲色 欲聲 欲味 欲飲食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液 涕 淚 唾 汗 涎 五元 元情 元性 元精 元神 元信

五物 鬼魄 遊魂 濁精 識神 妄意

五行的數理分形

五行分形集

五行說是以"金,木,水,火,土"五元為生成元(五個壹組,五進制,五倍體)構造的五行(元)分形集(SETS OF FIVE ELEMENTS)的分形聯系或關系,從宏觀到微觀,從外(象)到內(藏-臟),從自然界到人體,五行(QUINARIES)-五季-五方-五氣-五化-五色-五味--五臟-(五)六腑-五官-五體-五誌等.我們可以容易地構造出陰陽,五行分形集,它們類似康托集(見鄧宇的"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已刊出).五行集的分維D=1.4650.

由陰陽集,五行集我們還能構造出統壹化的陰陽五行分形集,其分維D=ln10/ln3=2.0959.它們是現代分形藏象,分形經絡理論的基礎.數理陰Eq陽EP(=道=EP+Eq=E=U)和哲學邏輯學,模糊數學,集合論數個科學定義和定量評判指標.其中E是能量,P是無序度,q是有序度,U內能新熱力學第壹定律,普朗克的量子關系,德布羅意關系的引入(見鄧宇等的"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2:59-61).

生克關系

五行相生(五材說):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木生火:木幹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礦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穩住崩土;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溶解金屬。

辯證生克

江南易林 增補 更多信息見中華忘憂網: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嗨?恰?

金能生水,水多金沈;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為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傾陷;木弱逢金,必為斫折。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緩其勢;強木得火,方泄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

配合關系

五行與季節的關系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雕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

五時 秋 春 冬 夏 長夏五行與時辰的關系

時辰是中國古代的壹種計時方法,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相對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來說:

寅卯木生巳午火,

巳午火生辰醜戌未土,

辰醜土生申酉金(辰醜中藏水,為濕土能生金; 戌未中藏火,為幹土能脆金), 註:脆金:使金融解。

申酉金生亥子水,

亥子水生寅卯木。

生克乘侮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壹事物對另壹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壹事物對另壹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五行學說認為,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使得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壹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於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循環不已,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淩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壹行”對被克的“壹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壹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在五行中還有“相乘”和“相侮”乘勢趁虛而入,相乘就是過度克制,侮是欺侮,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壹行。

當五行中的某“壹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受克太過,促使被克的“壹行”過於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壹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壹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壹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裏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的某“壹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壹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壹個方面。另壹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後者則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