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半年來,湛江屢屢成為重要新聞裏的焦點城市!
去年9月,作為德國企業在華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和中德國際合作的標桿,世界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的壹體化基地項目正式投產,引發全球矚目。
向海圖強的湛江,在東海島布局世界壹流的特大型石化基地、現代化大型臨港鋼鐵基地的同時,並不影響它在沿雷州半島1500多公裏海岸線上,打造我國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近日,這座聲名日隆的紅樹林之城再度走進公眾視野。
沿雷州半島1500多公裏海岸線分布的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從1990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到1997年12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範圍擴展到整個雷州半島。2018年,湛江紅樹林保護區面積擴大至20278.8公頃。
在湛江蔚藍海洋與紅褐陸地邂逅的潮間帶上,連綿生長著郁郁蔥蔥、蒼勁有力的紅樹林。
這裏不僅有我國連片面積最大的原生紅樹林,還有我國最古老的白骨壤林。前者分布在雷州半島西北部廉江市高橋鎮沿海,後者分布在湛江市霞山區特呈島的紅樹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以每年約1%的速度遞減的背景下,湛江紅樹林面積近年來卻逐年逆勢增長,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範例。
壹望無際的湛江紅樹林。
據自然資源部最新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0278.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增長至9200公頃,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廣東省的79%。
湛江紅樹林的快速恢復增長,人工造林功不可沒。統計顯示,通過近三年來的努力,截至2021年底,湛江市新增紅樹林人工造林2250畝,紅樹林封育補植14400畝,營造海岸帶生態林414畝。
數十只白鷺在紅樹林上空盤旋,頗為壯觀。南方日報記者吳明攝
湛江紅樹林的另壹大看點,還在於它是小鳥天堂,是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棲息地、停歇地。平日裏,保護區內波光粼粼,百鳥啼鳴縈繞林間,樹下魚蝦集聚。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數那些不時從林間撲棱撲棱飛起的白鷺群。
湛江市雷州灣,覓食的勺嘴鷸。程立攝
冬天,隨著候鳥南飛,這裏愈發熱鬧。連續15年的亞洲水鳥同步調查顯示,保護區水鳥的種群和數量都呈增長趨勢。彌足珍貴的是,湛江紅樹林濕地內已連續記錄到多種珍稀鳥類,包括勺嘴鷸、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等。2016年初,保護區在雷州灣監測到43只勺嘴鷸,據說這是我國最大的壹筆越冬記錄。它們的出現,更是成為這座濱海城市濕地生態之優越的最好明證。
湛江高橋紅樹林。圖片來源:湛江發布
壹邊是持續推進紅樹林濕地的修復與保護,全國首創出臺金融15條,為率先建設國內首座紅樹林之城而努力;壹邊是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等重大產業項目快速推進建設,為綠色鋼鐵和綠色石化兩大千億級臨港工業集群崛起而蓄勢。
回望湛江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座濱海城市原來也是壹個搞生態平衡的高手積極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地方高質量發展優勢,走出壹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
東海島寶鋼湛江鋼鐵廠。
湛江廣袤的紅樹林所蘊藏的藍碳價值,在新發展理念下,初見端倪。2021年6月,廣東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碳減排量轉讓協議簽署,這是我國首個藍碳項目交易。
目前,湛江已完成紅樹林、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碳匯量核算工作,並計劃在今年底前編制完成《紅樹林碳匯碳普惠方法學》等規範文件,爭取得到省主管部門認可發布,打造湛江標準,促進海洋碳匯資源統籌納入全省排放交易體系,壯大藍碳經濟發展。
依托碳普惠機制,湛江還將建立由企業出資修復和營造紅樹林的新模式,實現政府+市場模式下的多方***贏。
去年4月,雷州灣海域發現約30只中華白海豚在暢遊嬉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湛江正在以紅樹林之城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紅樹林旅遊價值、推動現有紅樹林景區提檔升級、加快建設紅樹林博物館、紅樹林科普宣傳基地、紅樹林研發平臺等,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湛江紅樹林正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