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旅》中以“孤獨之旅”為題,合適嗎,作者有什麽用意?
在孤獨的漫長的放鴨旅程中,杜小康從壹個幼稚的少年,經歷了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後,變得堅強了。這個標題意在揭示人物戰勝自然與戰勝自我的心理歷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1.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壹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齡人的互相幫助、支持、學習、借鑒,對於壹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失去壹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群,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離開了社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壹種折磨。杜小康和父親壹天壹天地放鴨,倍感寂寞,而且連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幹巴巴的了”。這看似壹種默契的“省略”,其實是壹種空虛、貧乏的生活的表現,在這樣的生活裏,人的精神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壹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壹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壹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壹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壹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麽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