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種的起源,分化與變遷
華南虎不僅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且其起源及擴散以及分布區的變遷過程在研究虎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學價值。我個人比較支持虎起源於我國華南區域的觀點(即華南虎原始分布區域),然後沿著兩個主要方向擴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統進入亞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進入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壹部分最終進入印度尼西亞群島,擴散和輻射適應過程中,虎演化出了8個亞種。
現代虎類的化石首次現在於陜西藍田公王嶺。估計時間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約60萬年。1998年,IVPP的邱占祥院士認為在我國已經發現的化石中,時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距今約200萬年前(含化石的巖性是紅土)的古中華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是瑞典古生物學家Zdansky於1924年所建的,這個標本出土於河南澠池蘭溝第三十八地點,最近在甘肅又出土了新的標本,目前這個種的標本非常稀少,全世界僅有3個頭骨,壹個在國外,其餘2個保存於北京。(Mazak,2006)。1967年,著名貓科動物學家,德國古登博格大學的Hemmer教授著論文詳細討論了這個種的性質,Hemmer教授非常詳細地研究後認為絕大部分特徵與虎接近,但部分特徵也是美洲豹特有的。他也認為古中華虎應為虎的壹個亞種(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有人說華南虎頭骨是8個公認虎亞種中最原始的,這個說法缺乏根據,目前還沒有人拿過古中華虎的頭骨與華南虎頭骨詳細比較過。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華南虎)這個學名是1905年由德國動物分類學家Hilzheimer依據5個產自漢口(今武漢)的虎頭骨標本後所定名的。 amoyensis這個名字是amoy(廈門)的拉丁化名詞,這是因為華南虎最早被美國壹生物學家發現於廈門島而定名的。華南虎的頭骨要明顯的小於東北虎和印度虎,雄虎頭骨的平均長度僅為318mm(Mazak,2004)。
野生華南虎原始分布及數量
該亞種曾廣泛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的廣闊地區,以及陜西、隴東、豫西和晉南的個別地區(湖北、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湖北、四川、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⒆災吻
原始分布區大致為(東西超過2000公裏 南北超過1500公裏):
東 東經1190~1200(浙閩邊界)
西 東經1000左右(青川邊界)
南 北緯210~350(秦嶺至黃河壹缐)
20世紀50-60年代:
根據我國皮毛市場每年虎皮收購量的不完全統計,1956年全國收購虎皮1750張。20世紀50年代江西省有20多個縣發現有虎,該省1955-1956 年捕虎171只。20世紀50-60年代,在川東的萬縣,以及陜、川、鄂交界的大巴山地區已經發現不到虎的蹤跡。湖南省1952-1953年***捕虎170 只。1964年,壽振黃先生根據各地虎骨和虎皮收購數量估計當時華南虎每年約被獵捕800只,顯然有“放衛星”的嫌疑。1966年在安徽也都捕到過虎。 50年代初廣東省獵虎50多只,60年代約為20只。1958年在貴州中部的清鎮,1959年在貴州西部的威寧都曾捕到過虎。秦嶺地區的虎於滅絕60年代。1960-1963年河南省至少捕殺虎60多只。
20世紀70-90年代
到1970年後,江西的華南虎年捕獵量少於10只,1975年後再沒捕過虎。河南省在70年代初期每年捕虎7只,浙江省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每年捕虎3 只。70年代廣東省獵虎獵捕不足10只。湖南最後捕到野生虎是在1976年。20世紀70年代末估計全國野生華南虎的數量為40-80只。山西省最後捕獲的虎在1974年1月,在原平縣收到壹副虎骨後再為發現過虎。1979年我國全年只收到壹張虎皮。20世紀80年代後野生華南虎數量已極少,有人估計我國野生華南虎的總數為30-80只。湖北最後捕到的野生虎是1983年,在利川市百戶灣林場發現1只幼虎,之後送到重慶動物園。1987年5月的統計顯示廣東省境內活動的華南虎有成年虎4只,幼虎12只。1990-1992年,原林業部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開展的華南虎及其棲息地調查估計當時我國廣東、湖南、江西、福建交界處華南虎有20-30只。
21世紀初
2000-2001年的華南虎及其棲息地調查搜索過程中沒有看見壹只野生虎的身影,國外壹些學者認為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
野生華南虎目前分布
至今已數十年,在多個傳聞有虎出沒的地區壹直未得到有力的實據顯示有虎的存在。近年來在湖南南部,北部,江西中部,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發現過虎蹤,但未有照片證明。以下是近20年來發現有野生華南虎活動蹤跡的地點(6個省),估計數量為15只,也許實際數量更少。
壹 :江西(6處潛在分布區,數量不詳)
1.雩山山脈(宜黃、樂安、南豐、崇仁、南城、廣昌、寧都7個縣)
2.羅霄山脈(上粟、蓮花、銅鼓、寧崗、井岡山、永新6個縣)
3.武夷山脈(鉛山、貴溪、資溪、瑞金、石城5個縣)
4.懷五山山脈(德興等2個縣)
5.幕山脈(修水、武寧、靖安、永修4個縣)
二 :廣東(3處潛在分布區,5-6只)
1.大東山-八寶山片(連州、陽山、乳源、樂昌部分地區)
2.車八嶺-黃牛石片(始興、翁源、連平等縣的部分地區)
3.萬石山-觀音山東片(仁化、南雄、樂昌等)
三 :湖南(2處潛在分布區,最近統計為還有3只)
1:壺瓶山自然保護區
2:莽山自然保護區
四 :福建(2處潛在分布區,數量不詳)
1:梅花山自然保護區
2:福建三明地區
五 :浙江(1處潛在分布區,估計有3只)
1:慶元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六 :貴州(3處潛在分布區,數量不詳)
1:以梵凈山為核心的武陵山區
2:以赤水、習水與四川、重慶交界地區
3:金沙縣的冷水河至青池與四川交界地帶
著名的《華南虎譜系》
中國動物園協會(CAZG) 建立的華南虎譜系記載了我國307只華南虎在46年中的詳細飼養繁殖情況(***生122胎287只幼崽),現存圈養華南虎分散在全國22家單位,有57只個體,是壹個衰退的種群。通過SPARKS 和GENES 軟件分析發現從1977年始, 圈養種群的基因多樣性便逐漸下降而近交系數卻不斷增加。
我國華南虎的圈養始於1955 年。當年從四川野外捕捉了1 只雌性華南虎, 呼名“猛子” (MENG
ZI) , 譜系號為“1”。先運到河北, 暫養壹段時間後, 轉運到上海圈養了15 年, 1970 年又運到合肥逍遙津動物園, 同年死去。1955-2001年間的46年來國內先後有40 家大、中城市的動物園或公園飼養過307 只(譜系登錄的個體數) 華南虎。其中雄體158 只, 雌體117只, 另有32 只幼仔因剛壹出生即死亡, 未記錄其性別。在國外僅有蘇丹和北朝鮮等國的4家動物園飼養展出過6只華南虎。
華南虎的人工繁殖始於1963 年的貴陽市黔靈公園。1958年從貴州清鎮捕獲1 只野生雄性華南虎,於1963 年先後與1958 年從貴州長順捕獲的1只野生雌性華南虎、和1959 年從貴州畢節捕獲的1只野生雌性華南虎交配。兩只雌性華南虎分別產下1雄1雌2只幼仔和1只雌性幼仔,38年來全國圈
養華南虎***產仔122 胎287 只, 除32 只死亡外,存活雄體151只, 雌體104只。在46 年的圈養中,華南虎***死亡250只。可以準確確定死亡年齡的有191只, 其平均壽命為10179歲。記錄的266 只幼體, 在出生後30 天內死亡的有117 只, 死亡率高達44 %; 成體的死亡率在4-12歲時為4 %-5 % , 超過13 歲的死亡率增大。
有記錄的最大年齡約24歲(雌體) 。該個體的譜系號為“25”,於1966 年在湖南野外捕獲, 當時約2歲, 送到長沙圈養。1980 年轉送到重慶, 1982年又運到洛陽, 於1988年6月9日死去,在圈養條件下生活了22年。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於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保護名單。
華南虎在重慶現蹤跡
野生華南虎“滅絕”近30年後,重慶首度發現其蹤跡,在前壹段時間剛剛結束“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普查”的動物學家大爆“猛料”:他們在城口縣大巴山原始森林腹地考察時,首次發現了野生華南虎的蹤跡。
發現華南虎出沒的地方位於重慶最北部的城口縣大巴山原始森林,被譽為“重慶最後壹片原始森林”,與陜西紫陽接界,參與普查的動物專家們在遮天蔽日的濃蔭中走了整整壹天也不見天日。當考察隊員們行至原始森林腹地的高楠鄉嶺南村紅星社時,從村民口中得到壹個消息:前幾天有只老虎將信用社主任埋在地裏的死狗刨出來吃了。此外,當地有居民還向調查組反映了這樣壹個情況,他們1998年春天也在森林中見到壹只大老虎帶著兩只小老虎散步,見到人後,老虎迅速逃開。
據專家們分析,大巴山原始森林是華南虎傳統分布區域,此次調查顯示,該林中還有野生華南虎的殘存個體。這也是繼浙江、江西之後,全國第三個發現有華南虎蹤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