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壹族。也就是父親上四代:父親,爺爺,祖父,曾祖父。自己的下四代:自己本身,兒子,孫子,曾孫子。還包括叔叔、出嫁的姑母和他們的丈夫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壹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這就是妻子家的人。嶽父壹家人,就連嶽母壹家人也要包括。
三字經對九族的說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從秦代起,“九族”有經學上的今文和古文兩種解說,各有其社會、政治背景,分別從不同方面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九族的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壹成,有眾壹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在明代,封建社會進入家族式時代。在整個官場中,壹個人升官,全家社會地位上升,由於裙帶關系,不僅升官者全家人獲益,而且,七大姨八大姑都利益均沾,壹榮俱榮,由此形成強大的家族勢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