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重蘇子卿
漢重蘇子卿
原文
漢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獨於蘇子卿[1]加優寵,蓋以其奉使持節,褒勸忠義也。上官安謀反,武子元與之有謀,坐死[2]。武素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數為燕王所訟,子又在謀中,廷尉奏請逮捕武,霍光寢[3]其奏。宣帝立,錄群臣定策功,賜爵關內侯者八人,劉德、蘇武食邑[4]。張晏曰:“舊關內侯無邑,以武守節外國,德宗室俊彥,胡特令食邑。”帝閔武年老,子坐事死,問左右:“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武曰:“前發匈奴時,胡婦實產壹子通國,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贖之。”上許焉。通國至,上以為郎,又以武弟子為右曹,以武著節老臣,令朝朔望[5],稱祭酒,甚優寵之。皇後父、帝舅、丞相、禦史、將軍皆敬重武。後圖畫中興輔佐有功德知名者於麒麟閣,凡十壹人,而武得預。武終於典屬國,蓋以武老不任公卿之故。先公縶留[6]絕漠十五年,能致顯仁皇太後音書,蒙高宗皇帝有“蘇武不能過”之語。而厄於權臣,歸國僅升壹職,立朝不滿三旬,訖於竄謫南荒惡地,長子停官。追誦漢史,可為痛哭者已!又案武本傳雲:“奉使初還,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7]。昭帝時,免武官。後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張安世薦之,即時召待詔,數進見,復為典屬國。”然則豫定策時,但以故二千石耳。而《霍光傳》連名奏昌邑王時,直稱典屬國,宣紀封侯亦然,恐誤也。
註釋
[1]蘇子卿:蘇武,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壹功臣之壹,彰顯其節操。[2]坐死:因連坐被處死。[3]寢:擱置,這裏指壓下的意思。[4]食邑: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又稱采邑、采地、封地。[5]朔望:每月的初壹,十五。朔,正是農歷每月的初壹。望,壹般在農歷每月十五或十六日。[6]縶留:拘禁;束縛。[7]二千石:漢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後壹級就是兩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後面的“後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官名”中二千石指的是官名,漢官秩,又為郡守(太守)的通稱。漢郡守俸祿為兩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稱。
譯文
漢朝對待士大夫刻薄寡恩,但唯獨對蘇武恩寵有加,這是因為他奉命出使時壹直都保持著節操,以此來褒獎勉勵他的忠肝義膽。上官安謀反,蘇武的兒子蘇元參與了這次密謀,結果被斬殺。蘇武素來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老交情,數次被燕王指控,他的兒子又參與謀反,廷尉上奏請求皇上逮捕蘇武,霍光把奏章壓了下來。宣帝即位,獎勵群臣中在做決策中有功的人,封賞關內侯爵位者八人,其中劉德和蘇武還有食邑。張晏說:“過去關內侯爵是沒有食邑的,因為蘇武出使時壹直保持節操,劉德又是宗室中非常出類拔萃的,因此破例賜給他們食邑。”宣帝憐憫蘇武年老,兒子又牽連被殺,於是詢問蘇武身邊的侍從:“蘇武在匈奴待了那麽長時間,有沒有兒子?”蘇武回答說:“以前住在匈奴時,我的匈奴籍妻子生了壹個兒子叫通國,也曾捎過信來,希望通過使者把他贖回來。”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蘇通國到了漢朝後,皇帝任命他為郎,又任命蘇武弟弟的兒子為右曹,因蘇武是堅持氣節的老臣,讓他每月初壹、十五上朝,稱為祭酒,十分的恩寵有加。皇後的父親、皇帝的舅舅、丞相、禦史、將軍都很尊重蘇武。後來把中興輔佐有功知名將帥的畫像掛在了麒麟閣中,壹***十壹人,蘇武也是其中壹個。蘇武的官職最後為典屬國,是因為他年事已高不能擔任公卿的緣故。先父在金朝被囚禁十五年,能從金國帶回顯仁皇太後的書信,高宗誇獎他“蘇武的功勞也不能超過他”,但由於受制於有權勢的大臣,回國後官位只升了壹級官職,在朝中當官還不到三十天,就被貶謫到南方荒涼惡劣的地方,我的長兄被罷官。追讀漢朝歷史,真是叫人心痛不已!又案《漢書·蘇武傳》說:“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剛剛回朝,就被任命為典屬國,俸祿是兩千石。漢昭帝時,蘇武被罷免官職。後來他以原是兩千石的身份和別人合謀擁立宣帝,宣帝即位後,他被賜為關內侯爵位。張安世舉薦他,宣帝立即下詔讓他等待任命,數次見到宣帝,恢復了典屬國的職務。”可見,他在參與策立宣宗的密謀時,只是以兩千石官員的身份進行的,《漢書·霍光傳》說他和蘇武聯名上奏說昌邑王時,直接稱蘇武為典屬國,《漢書·宣帝本紀》說蘇武在這時也已封侯,恐怕都是記載出現了錯誤吧。
評析
蘇武,字子卿,天漢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國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壹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匈奴單於采用種種方法威逼利誘蘇武,勸其投降,都遭到蘇武義正辭嚴的拒絕。單於無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跡罕至、荒原千裏的北海(今貝加爾湖)邊放羊,並宣稱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蘇武回去。蘇武在那裏歷盡艱辛,經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為食,但他出使時所持的漢節卻從不離身,天長日久,節上的毛全都脫落了。即使這樣,仍未動搖他對漢朝的忠心。漢朝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蘇武回國,匈奴皆偽稱蘇武已死。後來漢使探知蘇武的下落,便對單於說:“漢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壹只雁,雁足上系有帛書,說蘇武現在北海。”單於大驚,只好允許蘇武隨漢使回國。蘇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時尚在壯年,回國時已經須發盡白了。為了表彰他不辱漢節的功績,昭帝封他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壹區。宣帝時,被賜爵關內侯。蘇武留胡節不辱的愛國精神,也受到後人們的敬仰。
漢代是中華民族民族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之壹,國力的強盛催生出“大漢雄風”。尤其是經過文景之治,到武帝時期,對外堅持不妥協、不投降的政策。這也是蘇武得到朝廷褒獎的根本原因。與之相對的是李陵。雖然他在抗擊匈奴的戰鬥中屢立功勛,但是最後卻因為有投降的舉動而被夷三族。引起洪邁感慨的,還有自己的祖父洪皓的遭遇。洪皓出使金國,被扣留十五年,簡直是“宋代蘇武”。但是這樣的人卻因為官員相互傾軋,不僅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貶斥。這恐怕就是宋朝亡於外國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值得註意的是,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洪邁也受命出使金國。他剛到那裏時,頗能表現壹點堂堂使臣的氣派。可是金人蠻橫地把他關在使館之中,從早到晚不供給壹點食物。洪邁便被壓垮了,他馬上表示屈服,同意向金人磕頭跪拜,稱臣乞憐。後來太學生寫了壹首《南鄉子》諷刺他:“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壹日忍饑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萬裏歸來誇舌辯,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不知他當時是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