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廣東民風民俗資料

廣東民風民俗資料

廣東民風民俗資料

 民風民俗體現著壹個地區的特色,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廣東民風民俗資料,壹起來看看吧!

 廣州:充滿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

 廣州是壹座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壹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壹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歷二月的波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美食節等。

 此外還有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的菊花展,元旦舉行的花車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匯演等,為廣州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羊城八景盡顯廣州風情

 ?羊城八景?,最早源於宋代。當時,廣州的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城市大規模擴建,來穗貿易與遊覽的客人眾多,人們便仿效?瀟湘八景?,開始選擇當時最能代表廣州城風貌的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色)、菊湖雲影、蒲澗簾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八個景點稱為?羊城八景?,歷經元、明、清各代,沿襲至今。

 2001年?新世紀羊城八景?的評選面向全市市民,?嶺南特色?、?歷史底蘊?和?不老的廣州?成為評選的重要標準。2002年,羊城第壹秀、越秀新輝、珠江夜韻、古祠流芳、黃花皓月、蓮峰觀海、天河飄絹、五環晨曦8個景點、景區從眾多的提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世紀羊城八景?。

 香港、廣州的黃大仙廟

 黃大仙廟分布在世界各地,香港、南洋、美國、廣州和南海西樵都有。而最早的黃大仙廟,應是浙江金華的?赤松觀?;黃大仙的?仙鄉?,就在浙江金華。

 香港的黃大仙廟可謂家喻戶曉。它位於九龍黃大仙區,區以廟名,可知其聞名。廟內供黃大仙,終日香煙裊繞。每逢農歷初壹、十五,男女善信來拜,香火旺盛,春節期間,進香者更加潮湧,絡繹不絕。香火之盛,堪稱全港之冠。黃大仙廟是壹座道觀。石門坊上正中題?金華分跡?四個大字,表明它是金華祖廟分支出來的壹個分廟。香港黃大仙廟,規模不大,亦無名山秀水映襯,初時寂寂無聞,抗日戰爭後更為冷清。直到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後才香火日盛。

 廣州黃大仙廟的故址,在廣州芳村的花地村。當年神廟的正門,當街有壹座樓,石柱、門樓頂均有花紋圖案裝飾。陳濟棠主粵時,舊黃大仙廟被改作孤兒院。抗戰時期,廣州淪陷,舊黃大仙廟充作日本憲兵司令部。解放後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

 廣東江門鶴山龍舟賽

 鶴山市龍舟歷史悠久,每年端午節,市三夾橋河段都自發進行龍舟競渡,萬人觀看,場面壯觀。我市龍舟實力超群,屢獲殊榮。1984年和1986年鶴山兩奪廣東省?豐收杯?龍舟賽季軍;1988年代表廣東省奪得福建國際龍舟邀請賽獲季軍;1994年奪得香港國際龍舟錦標賽第五名;1998年奪得江門市?五邑杯?龍舟賽冠軍,獲五邑第壹龍之稱。

 廣州尋寶之增城何仙姑家廟

 瓦上仙桃甘泉井 千年古藤煙囪榕

 廟頂長?仙桃?,廟內古井甘泉終年不竭,千年古藤難辨樹頭須根,煙囪頂上長?飛榕昨天,記者來到增城市小樓鎮尋覓?仙姑芳蹤?,在感嘆何仙姑家廟建築精巧之余,無意中,還發現了廟內廟外多處富有傳奇色彩的景觀。

 瓦脊長仙桃 鹹井出甘泉

 何仙姑家廟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鹹豐八年,建築是磚石臺梁式結構,三進式,壹進和三進是封火山墻,規模雖小,僅200多平方米,但全廟碌灰筒瓦,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制作十分精巧。

 大門的右側有壹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題:仙泉涓涓,飲者萬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周圍方圓幾裏的井水都略有鹹味,但唯獨這口古井水質清純,爽口甘甜,終年不竭,因此,家廟壹帶的居民都稱它為?仙姑井?,井水則為?仙水?。

 家廟的瓦脊之上,是天生天養的?麻姑仙桃?。它1米多高,紮根於瓦面屋脊間的寸土之上。工作人員說,他們從來未為該桃樹澆灌、施肥,然而桃樹卻年年開花,歲歲結果,所產的桃子比尋常桃子個頭略大。由於產量有限,這些?仙桃?每年都被遊客搶購壹空。今年10顆桃子義賣籌得了22.6萬元,其中壹顆?吉祥仙桃?更以8萬元的?天價?被壹位香港商人購走。

 白雲山上蘇公祠

 廣州城內,有許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史跡,他的子孫也與廣州很有緣分。在廣州的白雲山上,曾經有壹處蘇公祠,就是紀念蘇東坡的孫子蘇紹箕的,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山莊旅社的原址。

 蘇東坡壹生雖然文才出眾,但官運不佳,多次受貶,家人也跟著受到牽連。壹次,蘇東坡因為冒犯了當朝的皇帝和權臣,被皇帝抓進監獄,害得家人逃的逃,跑的跑,三兒子蘇迨舉家南遷,隱居於廣東南雄的珠璣巷。誰都不知道他是蘇東坡的子孫,壹家人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蘇迨的妻子歐陽氏,聰明賢淑,和蘇迨相敬相愛,到珠璣巷不久,即生下長子蘇紹箕。

 蘇迨因為家學深厚,見多識廣,兒子出生後,他著意培養,當時正值宋金對峙時期,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沖突中,蘇迨深知,只重視文化素質還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武藝的學習,因而在兒子的學習過程中,他更加註重讓兒子學些武藝。這蘇紹箕也不含糊,從小聰明好學,不僅文化課學得好,而且武藝練得也很棒。

 蘇紹箕20歲就考取了武舉人,並被任以地方官。其時宋金對抗更加嚴重,宋朝內部也出現了主戰與主和派的分裂。宋徽宗時,主戰派占了上風,蘇紹箕因是武舉人,被征調到北方,投身抗擊金兵的鬥爭中。蘇紹箕智勇雙全英勇善戰,得到主戰派李綱和抗金名將宗澤的賞識。後來,宋徽宗被金兵抓走,趙構建立南宋王朝,蘇紹箕壹面積極抗擊金兵,壹面保護趙構轉戰鎮江、揚州、溫州等地,最後在杭州立住腳,建立了與金對抗的南宋政權。蘇紹箕因護駕有功,官至太尉,掌管京城各路兵馬。

 正當蘇紹箕和各位抗金將領同心抗金的時候,南宋朝庭內部形勢急轉直下,主和的秦檜為相,投降派壹時得勢,主戰的嶽飛、嶽雲父子被害致死,李綱被貶,宗澤病死,蘇紹箕看到這種情勢,心力疲憊,於是向南宋皇帝趙構上了壹封奏書,意思是說自己因多年征戰,身體落下不少傷殘,希望皇上恩準自己退休安度晚年。趙構大概也看出了蘇紹箕的真正意思,批準了蘇紹箕要求退休的奏章,並恩賜他丞相和太尉的榮譽官職。

 蘇紹箕在55歲時解甲歸田,退休回到南雄珠璣巷居住,第二年又舉家南遷到廣州,住在二兒子家裏。賦閑在家的蘇紹箕遍遊廣州附近的名山,並對白雲山情有獨鐘,於是在山上出資建了壹座月溪寺,買了壹千畝土地作為月溪寺僧人養命之用。同時,他還在附近買了三百畝土地作為自己以後的墓園。就這樣,蘇紹箕在廣州無憂無慮地生活了七年,於宋高宗趙構紹興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病逝於月溪寺,死時62歲。死後,蘇紹箕被按照他生前的遺願埋在了月溪寺後邊的墓園中,俗稱?大鵬展翅?龍穴,也叫?蘇家山?,為廣州古代白雲山?八大名墓?之壹。

 黃埔軍校,崢嶸歲月八十載

 2004年的6月16日是黃埔軍校的八十周年校慶。作為壹座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著名軍校,黃埔軍校的盛大校慶讓人們重新將目光投向了這片熱土。八十年前黃埔軍校的成立是中國近代歷史無法繞過的重大事件,在黃埔長洲島這塊躍馬談兵之地上發生過的壹切在現在想來依舊激動人心,在遠離塵世喧囂的凈土上,讓我們來重溫壹番當年革命的烈火雄風,感懷壹下風雲激蕩的崢嶸歲月。

 黃埔軍校?世界四大軍校之壹

 黃埔軍校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簡稱,創建於1924年5月,是孫中山先生在蘇聯和中國***產黨的幫助下親自創辦起來的壹所新型革命軍事學校。位於廣州市東南珠江中黃埔長洲島上,長洲島全島面積六平方公裏,山巒起伏、四面環水、築有炮臺多處、隔江與魚珠、沙路炮臺相望,構成了長洲軍事要塞。

 黃埔軍校面臨珠江,背倚址旗山,坐南朝北,大門、二門後面是壹座兩層的磚木結構、三露四進的樓房。軍校大門是壹座兩柱牌坊式建築,掛有"陸軍軍官學校"橫匾,相傳是當時名士譚延?所寫的。黃埔軍校舊址幾經滄桑,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被炸毀。1964年按原貌重建,1984年成立黃埔軍校紀念館,並於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在開學演講中提出"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作為辦校宗旨。大門門匾上寫的"陸軍軍官學校",是軍校早期的名稱,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軍校曾幾次易名,其實都沒有真正掛過"黃埔軍校"的門匾。只因多次改名,校址不變,都在黃埔長洲島上,所以人們通稱它為"黃埔軍校"。

 眾所周知,世界歷史上有四大軍校: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皇家軍事學校、中國的黃埔軍校和日本的士官學校。作為世界四大軍校之壹的黃埔軍校,培育了為數眾多的國***兩黨的高級將領,葉劍英、聶榮臻、李宗仁、白崇禧、陳毅、陳庚、胡宗南、徐向前、林彪、趙尚誌、趙壹曼、羅瑞卿、陶鑄、杜聿明等人都是名震疆場的赫赫名將。

 遠去的鐵騎:八旗子弟

 如果不了解200多年前駐防廣州的八旗兵,就無法理解現今生活在廣東的1.8萬滿族人,他們多是200多年前進駐廣州的八旗後裔。

 在廣東歷史上,大規模軍事移民的先例並不鮮見,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就有數萬征戰的將領、士兵留駐,與當地人融合,中原文化開始浸潤嶺南。與中國第壹個統壹的封建王朝秦朝的軍事移民相比,清朝的八旗兵丁移民規模並不算大,只是這次是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由占人口少數的民族主動遷向多數民族中來。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鐵騎踏遍關外塞內,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關外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馬駐守全國要地,兩年後,3000京旗漢軍南下廣州駐防。75年以後,廣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駐滿族八旗來粵駐防,經過11年分批抽調北京、天津八旗,駐廣州滿八旗達到1500人,與漢八旗分區駐守城池。

 這1500名滿八旗家庭子子孫孫均出丁世襲旗兵。經康乾盛世後轉衰,到清朝覆滅。八旗解甲,直至今日,歷經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廣州八旗子弟見證了滄海桑田巨變,命運多舛,他們的後人占今日1.8萬廣東籍滿族居民的絕大多數。

 84歲的汪宗猷老人也不例外,他是第八代八旗子弟完顏家族的後人,從他的家族變遷可以洞悉那段歷史。

 位於今天廣州市海珠中路的滿族家廟觀音樓幾經風雨,現今成為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的辦公地址。

 汪宗猷老人三回家鄉故土不再

 八旗二馬路、八旗會館,這些廣州地名依稀可見滿族活動的蛛絲馬跡,今天這樣的線索已經為數不多,時光倒流到247年前(1756年),廣州光塔街以南至大德街(今天光塔、紙行、詩書及解放南)壹帶,均是滿族八旗兵駐防範圍,直到92年前(1911年),這種局面仍沒有大的變化。八旗鐵騎和滿族女人的旗袍伴隨著廣州走過了壹個半世紀。但是歷史很容易被現實沖刷,今天的道路早已沒有了八旗鐵騎踏過的.痕跡,就連那段歷史很多人甚至已經忘懷。

 然而84歲的汪宗猷老人卻對那段歷史刻骨銘心,他是駐防廣州滿八旗兵的第八代,女真部落和遼金及清代赫赫有名的完顏氏後人,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占中國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繼任者將大宋皇帝趕到杭州偏安,激發詩人林升留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千古絕罵,完顏後人在清朝多改漢姓王或者汪,自完顏家族汪全德三兄弟1756年陸續來廣州駐防以來,已經經歷10代,在鑲紅旗第8代汪宗猷之前,祖祖輩輩均是駐防八旗子弟。

 汪宗猷老人曾經3次重返東北老家,壹個半世紀流離之後,已物是人非,故土難尋,先輩村落已無稽可查,即便去到家族南下前中轉的北京、天津,3次到北京市郊的滿族鑲紅旗村走訪,仍無音訊。八旗祖輩的蹤跡還是他在查閱散落的家譜和各種資料後,終於梳理出了大致線條?

 清軍1844年入關,建立王朝平定四方後,征戰四方的20萬鐵騎逐漸轉為各地駐防,滿族原來?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全民皆兵模式,後來被職業旗兵取代。康熙二十壹年,在全國劃出97處要地,派駐八旗兵駐防,其中京畿附近派駐25處、東北滿族老家44處、新疆8處、內地駐防20處,20萬大軍壹半分駐東北、新疆和京畿,另壹半分駐江寧(今南京)、京口、杭州、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等內地20座要城。

 在駐防京畿的八旗中,紫禁城內各門各宮各殿由正黃、鑲黃和正白三旗守衛,皇帝親自擔當統帥,維護王朝鳳鑾,稱上三旗,而正藍、鑲藍、正紅、鑲紅、鑲白五旗由親王等要臣號令,稱下五旗。但在京畿之外的駐防軍中,各地的八旗並沒有上下之分。各地八旗軍由欽命將軍統領,將軍壹般為壹品要員,相當於現在的各軍區司令員,但管轄範圍小得多。由於廣州由滿八旗和漢八旗分別駐守,將軍之下設立二品大員左都統和右都統,分別管理滿漢八旗。各旗再由協領和佐領管理。

 汪宗猷家族稱為落廣祖壹世祖(家族中第壹個到廣州的開拓者)的汪全德1756年先期隨部隊移駐廣州,屬於鑲紅旗,按照滿族八旗規矩,三年駐守期滿,八旗兵可以回到皇城根下或者東北老家,駐紮在廣州的八旗兵已經做好服役期滿回老家的準備,人死了也只是暫時安葬在塔形的草墳裏,沒有墓碑,打算部隊調防時將先人屍骨帶回去,但是乾隆後期要求永久駐防的壹紙命令,改變了這批分守全國各地八旗子弟的命運,使他們的根漂散在97個駐防地,成為今天分散全國各地的滿族先輩。

 自汪全德之後,汪家永久駐紮廣州,直到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壽終正寢,他們家族七代八旗子弟,都沒能帶著先人屍骸返回東北老家,就連他們自己,也都被後人葬在了新的故土廣州。

 廣州趣怪地名:

 因科舉而得名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中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尊奉的信條,而大魁天下,登科及第,更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正所謂是?十載寒窗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在廣州有很多街巷的名稱,就和這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讀書人相關。 狀元坊:說是狀元坊,其實並不是很大的壹個廣場什麽的,而只是壹條非常狹窄的小街,寬處不過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兩邊都是壹兩層的小樓房,裝修都是采用米黃帶紅色的瓷磚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東側,東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狀元坊。還有壹種說法也認為是紀念宋代狀元張鎮孫,不過詳情是:當時元軍壓境,廣州告急,糧食盡,外援絕,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殺,張鎮孫寧願自己投降被俘,廣州因此沒有遭屠城之禍。張鎮孫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嶺憤而自盡。所以廣州人民為張鎮孫故居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裏?改名為?狀元坊?。

 歷史上狀元坊曾以經營鍍金首飾、刺繡裙褂、戲服等傳統手工藝品著稱,現在是廣州有名的跳蚤市場,什麽新奇好玩的東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側內街,街名與魁巷內文魁星有關,至於是不是有人在此中過探花,就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即使是住在這裏的人也眾說紛紜,有說真的出過探花的,但有的卻認為這裏原來是個熱鬧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據史料上記載,探花巷兩旁原來多為祠堂,而探花壹詞,書中無處考證。

 淩霄裏:在倉邊路西側內街,東起舊倉巷,西至朝天坊,根據《廣州城坊誌》記載,清代乾隆年間的廣東狀元莊有恭故居在淩霄裏。

 因官學而得名

 廣州的官學在古代主要有三家:廣州府學宮(今天的市第壹文化宮)、番禺縣學宮(今天的農講所附近)、南海縣學宮(今天的第十壹中附近),參加這些學宮的讀書人必須已經取得秀才資格。

 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西接米市路,為元、明、清三代南海縣學宮門前街道,故名。

 府學西街:北連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於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宮之西而得名。

 學源裏:在文明路北側西街,北連聖賢裏,南接育賢坊。原為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後變為民居。?學源?得名與廣州府學有關。

 書院這壹中國古代獨有的學校組織,在培養人才、推行德治、保存學術、普及教育等方面起過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進入近代以後,傳播西學、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廣州書院群最早始建於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間。位於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馬站、小馬站、流水井的書院,始建於清代康熙以後。廣州書院對嶺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區的書院文化特色,還深刻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