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鎮名緣於平樂村。
平樂村南為象莊,北為三十裏鋪;北依邙山,南望洛河,東臨漢魏洛陽城,西南接瀍河回族區;焦枝鐵路、二廣高速公路、平金大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該村 歷史 悠久,人文薈萃,土地肥沃,富庶繁華,歷來為洛東壹大名鎮。
東漢永平五年(公元62年),漢明帝為迎接西域進貢的“飛廉並銅馬”而築平樂觀,觀下建平樂館。此後,平樂館成為皇帝檢閱三軍,與將相欣賞散樂百戲、設宴展示國威的場所。該村因地處平樂觀附近,遂稱“平樂”,亦名“漢園”,號稱“東都重籬”、“大漢屏障”。北魏擴建洛陽都城,建平樂裏。現如今,因沿襲平樂觀、平樂裏之名,此地故名--平樂村。
洛陽市文史學者徐金星先生曾為《東都明珠金平樂》壹書作序,序文寫道:“平樂鎮平樂村、新莊村、劉坡村等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平樂村北有東漢皇陵。”由此可見平樂自古以來就有厚重的文化 歷史 底蘊。
1957年修建中州渠時,這裏出土齊侯寶盂。它高43.5厘米,口徑70.3厘米,重75公斤,是極為珍貴的 歷史 文物,現藏洛陽博物館。
平樂村植根於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沃土,被世人譽為“小洛陽”“金平樂”,被評為“全國十佳美麗鄉村”“中國牡丹畫第壹村”,也就順理成章了。
象莊,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已是洛陽以東的集市貿易名鎮,各地商賈雲集於此。村子有東西壹條街,不足壹公裏長,街道兩邊臨街門面房幾乎都是商行、店鋪,主要為糧食行、棉花行、藥材行、布匹行、染坊等。
據《象莊古鎮軼事》記載,東漢時期,洛陽城東建有白虎觀,城西建有青龍觀。象莊村即青龍觀所在地。後來,青龍觀漸漸傾塌,附近壹尊形體巨大的石象便成為這裏的地標,村子也由此更名為“象莊”。
在象莊村南頭路東,有壹片“空地”被圍墻圈起,這就是石象所在地。有村民說,這裏以前是個水坑,石象就立在坑邊,四腳和底座都陷進了泥水中,風吹雨淋,讓人心疼不已。後來,為了有效保護珍貴的 歷史 文物,村裏就出資改善了這裏的環境,修建了圍墻和頂棚,將石象“圈養”起來。
據專家考證,這尊石象應是東漢時期雕刻的,有1900余年 歷史 ,是目前全國極為珍貴的石雕藝術瑰寶。
此外,還有壹種說法,說石象原為象莊北部邙山上大漢冢的神道門象,人們在向邙山搬運大象的途中,石象在這裏“落地生根”了。
寨內古木參天,四周築有城垣,氣勢雄偉。寨外的鷂店阪扼守洛陽通往黃河渡口的門戶,是洛陽 歷史 上著名的軍事重地。東漢至隋唐近900年間,朝廷在鷂店古寨南門外辟有演武場,築有烽火臺,常在此閱兵勞軍。
現今鷂店古寨存有東門、二仙廟、關帝閣、望京門、南門等遺址。二仙為女神,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皇帝賜其號“真人”,宣和初年賜號“沖惠、沖淑二真人”
二仙廟占地約500平方米,建於2米高的臺地上,南北向,主要建築規制基本完整,現存灰瓦頂大脊硬山式大殿壹座,左側有配殿,東西有廣生殿、老君殿各二間。據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二仙廟碑記》記載,二仙廟建於六朝(南北朝時期),元代至元年間,蒙古軍人馬寶保與村民***同捐資在二仙廟前修建獻臺和戲樓各壹座。
明清時期,鷂店古寨建有驛站、驛鋪,設有墩臺,常年駐有營兵。民國初年,張鈁捐資重修二仙廟。鷂店古寨南門樓原建有關帝閣,閣中置關聖帝君檀香木雕像。南門地勢頗高,天氣晴好時,站在南門樓上,可以望見洛陽城的壹些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