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汪兆銘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省三水縣
出生日期:1883年(清光緒九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944年11月10日
職業:政客
畢業院校:日本法政大學
信仰:佛教
妻子:陳璧君
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
汪精衛人物生平
(歷史lishixinzhi.com) 出身世家1883年(清光緒九年)5月4日出生於壹位汪姓客商家。
汪精衛原籍是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祖父以上的墳塋都在紹興。其祖父汪雲(1786~1844),字縵卿,號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舉人,曾在紹興中過舉人,後選授遂昌縣訓導,對當地教育事業頗有貢獻。至父親汪瑎時,舉家遷往廣東番禺。汪精衛父親汪瑎(字省齋)是個不得誌的讀書人,年輕時先後在廣東三水、曲江、英德等縣做過幕僚,但薪俸不高,對外卻要保持著仕宦人家的體面,生活清苦。汪精衛十三、四歲,父母相繼見背,只得跟同父異母的長兄汪兆鏞生活,“衣食之費,都仰給於長兄”。幼年失恃,本是很憂傷的事,而“長兄為父,嫂為母”的生涯更增加了這種憂傷。從後來汪精衛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出他心靈的憂傷。“我的母親提起來,真傷心。我覺得她的壹生,只是沈浸在‘憂勞’兩個字裏。家計的艱難,以及在家族內所受的閑氣,如今還壹幕壹幕的時時湧現在我的眼前。
少年1922年,汪請溫幼菊畫了《秋庭晨課圖》,他並為此作以下題圖:
“右圖兆銘兒時依母之狀也。其時兆銘九歲,平旦必習字於中庭,母必臨視之,日以為常……父以家貧,雖老猶為客於陸豐……有時見母寂,坐有淚痕,心雖戚然不寧,初不解慈母念遠遠心至苦也。母雞鳴起,上侍老父,下撫諸弱小,操持家事,米鹽瑣屑,罔不綜核,往往宵分不寐……時見母微嘆有聲,搜篋得衣,質錢市果饌;及親友至,則亟語款洽,似無所憂……劬勞太甚,不獲終其天年,悲夫!”
汪精衛通“四書五經”,得中秀才,說話時極註意用溫情脈脈的面紗掩蓋心中的怨憂,可上述兩段話還是透露出父母故後的無限憂傷的心情。極度懷念母親的語句,似從壹個側面反映出母親死後的不如意和艱苦。
汪精衛生活在這種拘束的家庭環境中,歡樂的氣氛極少。這種境遇非壹日兩日,而是年長月遠,對汪精衛的性格起著鑄造的作用。如此,汪精衛從幼年起就養成了懦弱自卑、優柔寡斷的個性特點。
汪家雖說不富裕或可謂清貧,卻是書香門第。祖父汪漫亭是舉人,當過遂昌訓導;其父汪省齋壹生當幕僚;其長兄兆鏞中舉人,當過樂昌師爺。這樣的家庭,儒學的文化氣息是比較濃厚的。汪精衛幼年隨父母讀書,接受傳統的封建教育,“在樂昌縣從章梅軒學習文史經世之學”。他們壹家沿著封建時代讀書人的老路向上攀登。
成年1902年3月汪精衛參加廣州府試得第壹名秀才;同科還有二兄和壹個侄兒,名列二、三名。壹家兩代三秀才,可謂“玉峰雙秀,珠樹三花”。(註:見聞少華《汪精衛傳》,第5頁。)追求功名,且有所得,當然儒家的文化氣息十分濃厚,信仰孔孟子道就很虔誠。儒家思想中既有“仁、智、勇”,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的堅強的因素;也有“溫良恭儉讓”、“寬”、“恕”等因素。而從汪的身世及功名途徑來看,汪更多地接受“恭”、“恕”等思想的影響。
汪精衛波折生涯
加入同盟會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7月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8月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後以“精衛”的筆名先後在《民報》上發表《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壹系列文章,宣傳三民主義思想,痛斥康有為、梁啟超等的保皇謬論,受到孫的好評。
1906年6月畢業後拒絕兩廣總督岑春煊令其歸國服務的要求(日語翻譯,每月可得稿酬五、六十元,不僅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還可以資助朋友)。1907年初,日本 *** 迫於清 *** 的壓力,隨孫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主筆之壹,與保皇黨的《南洋總匯報》進行論戰。
1908年赴緬甸設同盟會仰光分會,3月汪精衛在馬來亞的檳城結識了華僑巨富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後又參加在新加坡籌設同盟會南洋支部等工作,並籌募革命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