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佛頂聖域的核心之壹,佛頂宮位於牛首山西峰,建在壹座歷史遺留的礦山上,總建築面積約13.6萬平方米。與佛頂塔***同構成了牛首西峰的新景象,與牛首東峰遙相呼應,再現了牛首“兩峰兩列”的壯麗景色。整個佛頂宮供奉的是佛祖頂骨舍利,外部分為大頂和小頂兩部分,意為外撐和內撐。大穹窿形似佛袈裟覆蓋小穹窿,象征佛的無限加持;穹頂下部形似蓮花王座,上部形似瑪尼珠,上下結合形成“蓮花捧寶”的神聖形象[h/]佛殿穹頂宮殿內部由地上禪宗景觀和地宮組成,其中地宮分為舍利殿和舍利藏宮兩個空間。整個佛頂宮不僅是收藏佛頂舍利的主要場所,也是以各種藝術方式展示舍利文化和世界佛禪文化的場所,匯聚了全國宗教界、藝術界、建築界的壹流專家,旨在實現“世界佛教文化遺產新面貌、當代建築藝術新景觀”的宏偉目標。
2.禪宗大觀
禪宗大觀,南北長112米,東西寬62米,內部凈高約41.2米,地上三層。整個空間占地6000多_,呈橢圓形,以黃、白、灰為基調,布置人文景觀,讓人邊走邊禪。它由三部分組成:佛陀誕生並成為壹名道士的禪宗花園,以及位於中間的展示佛陀生活的安如礪劇院。
禪宗大觀之巔是汨羅穹頂,其設計來源於佛陀涅_時的汨羅樹。穹頂采用全覆蓋的透明膜和燈光,可以營造清晨的第壹縷陽光,中午溫暖的陽光,傍晚的彩霞,夜晚的月光。臥佛正中是釋迦牟尼銅像,全長7.5米。表面由漢白玉制成,可360度緩慢旋轉,展現了佛陀寧靜安詳的涅_境界。劇院的南北兩側是兩個禪宗花園。南面是禪宗花園,象征著佛陀的誕生。整體形狀像壹朵蓮花,中間是壹望無際的無憂樹。北面是禪園,展示了佛陀的覺悟。中間是壹棵不死的菩提樹。地面上用黑白砂巖比喻世界的混沌,佛光的純凈。
3.佛頂寺
佛頂寺牛首山有壹座寺廟,始於南朝初年。唐代貞觀年間,寺院規模宏大,名為佛洞寺,是禪宗之前“牛頭禪”的發源地。鴻覺寺北宋後改名。南宋毀於戰亂,明朝復興。到1856年,該寺被洪陽起義所毀,香火中斷百年。為了傳承傳統文化,江寧區將重建文化度假區。2012年開工,2015年全面完工。在文化名人和佛教僧侶的建議下,以供奉在牛首山地宮的佛祖頂級舍利命名為佛頂寺。佛頂寺是牛首山的主要建築之壹,占地68畝,建築面積近40畝,仿唐風格,傳統中軸線格局。有七個大殿,四周有和尚、齋堂等建築。
4.佛頂寶塔
佛頂寶塔是佛頂聖地的標誌性建築之壹,建築高度約88米。
佛頂寶塔建築面積5065平方米,九層四面,與明代鴻覺寺塔相呼應,再現了歷史上牛首山“雙塔”的宏偉格局。塔上供奉著壹尊坐佛毗盧澤那,還有壹座仿唐全銅鑄金剛鐘,以及各種經書和展品。整個佛塔造型宏偉,盡顯唐風古韻。當妳登上這座塔時,妳可以看到牛首山四季的美景。
5.潛龍湖
潛龍湖原名八畝塘。在民間,潛龍湖也是壹個天然的氣象員。據說每當湖上有霧時,就預示著要下雨。隱龍湖周邊已經修了壹條路,遊客可以走這條路環湖。廣場周圍種植黑麥草和果嶺草,交替生長,四季常青。
6.禪林路景區
禪林路全長3.7公裏,是壹條涵蓋多個生態景區的生態旅遊線。禪林路景區是遊客體驗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
7.牛頭禪文化園
牛頭禪文化園是在紅覺寺的遺址上修建的。鴻覺寺是牛頭派的發源地。它始建於南朝田健二年(503年),位於梁武帝。原名佛洞寺,又稱鴻覺寺。清朝時,為避免乾隆皇帝李鴻的名字,改名為鴻覺寺。抗日戰爭時期,鴻覺寺被日軍焚毀。
牛頭禪文化園核心景點鴻覺寺塔,高45米,七層八面。它是南京現存最古老的磚塔。1956年在紅覺寺塔地宮出土的鍍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館的珍品之壹。寶塔高0.35米,須彌山塔高0.16米。塔底刻有“牛首山鴻覺寺,金陵永滿供品”和“西門李福善,佛門弟子禦監太監”的銘文。同時出土了玉瓶、金臥佛、青瓷壇子等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館。接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委員會派人對磚塔壁上的銘文進行了調查,發現了70多處明清時期供遊客使用的銘文。1957年,鴻覺寺塔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8.鴻覺寺
鴻覺寺原名佛洞寺。許都建於梁二年
弘覺寺(503),位於牛首山南麓,後改稱普覺寺。後來,梁武帝的蕭炎在佛窟寺下建了仙窟寺。因此,牛首山也被稱為“仙女洞山”唐朝的法容和尚在這裏講學,創立了“牛頭禪”,名聲大噪。南唐時,在普覺寺的基礎上擴建了毗盧寺、毗濕寺佛塔、天王殿、白雲梯。規模宏偉,香火很旺。明洪武初年,該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後改名為佛窟寺,後改名為鴻覺寺。並在崖壁上雕刻佛像和人物,形成摩崖石刻。然而,經過數百年的侵蝕和風化,寺內只剩下壹片廢墟,摩崖石刻上的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9.鴻覺寺塔
鴻覺寺塔是典型的江南樓閣式磚木塔。這種八角形江蘇古文化中普遍存在四面內空、夾層交錯的管狀結構。蘇州羅漢園的雙塔有七層八角樓,最早見於宋代。揚州文峰塔,建於1582年,也是八角七層;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修的金壇縣龍山寶塔和明代南京大報恩寺寶塔都是這種結構。它克服了早期中空管結構的弱點,外壁開門,夾層錯開,避免了門(或窗)外自上而下的縱向開裂破壞。塔基地下埋藏宮殿:1956年7月14日,遊客在鴻覺寺塔底發現地下宮殿,內有上圈以下文物。經南京博物館發掘,清理出壹座鎏金喇嘛塔,高0.35米,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鴻覺寺,永滿供養”和“等字樣。塔內有四扇門,佛龕裏有釋迦牟尼和韋陀的佛像。塔剎配十三天相輪,寶蓋,葫蘆寶頂。同時出土了佛像、玉瓶等文物。
歷代塔身銘文:南京市文物保護委員會對磚塔壁上的銘文進行了調查,發現明清遊客銘文70余處。1991年9月,市文化局對該塔進行了勘察測量。這些銘文仍然保存完好。它們都是由明鄭德五年(1501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票洞壁上的石灰膏層上用明刀或瓷片雕刻而成,分布在3-7層。最多是清朝嘉靖、萬歷、康熙年間。說明這個時期寺廟最香,遊客最多。同時也告訴我們,弘覺寺是明朝鄭德五年前(1510年)重修或重建的,最後毀於清朝乾隆年間。從木結構的受損情況來看,鴻覺寺的塔似乎遭到了雷擊,大火從塔頂壹直燒到了底層。所有的樓層,核心木,塔外圍的平欄桿,腰檐,內外鬥拱,底層的附屬臺階都不存在了。它的磚石結構仍然完好無損
10.鄭和文化園
鄭和墓位於南唐牛首山南麓,二陵西側。這是明朝航海家鄭和的陵墓。《上江兩縣誌》記載該墓為“葬於永樂之山腳下”,東、北、西四面有祠堂、牛頭、翠屏、岱山、武山環繞。陵墓俯瞰滾滾東流的長江。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由江寧縣文教局重修。在鄭和墓旁邊,建了壹個陳列室,陳列相關文物。
11.嶽飛抗金家園
嶽飛抗金家園起於鐵心橋東500米秦淮河邊的漢賦山,止於牛首山主峰,斷斷續續殘存約4200米。其中,沿牛首山腳下到山脊有2000多米長。石基寬1.5至3米,高約1米。老底座由當地紅褐色石頭砌成,蜿蜒起伏,高低錯落。部分區域有明顯的人為痕跡;有些地區由於年代久遠和風雨,已經散落坍塌,很難找到。嶽飛打牛首山至今已有860多年,所以基地保留至今,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春遊牛首,人們不僅可以飽覽秀美山川,還可以觀賞鴻覺寺等佛教文化瑰寶,親臨古戰場,瞻仰嶽飛抗金家園,緬懷民族英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12.桃花溪
桃花溪是牛首山景區打造的新景觀。壹條小溪從潛龍湖蜿蜒而下,兩岸桃花盛開。春天,蓓蕾漸開,壹片花的海洋令人陶醉。整個桃花溪位於牛首山東入口處,總面積14.87公頃,約220畝。在桃品種中,選出26種適合南京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