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依止師長的態度-----華嚴九心

依止師長的態度-----華嚴九心

「意樂親近軌理」中,具格弟子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壹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華嚴經》開示以二十壹種心親近、承事善知識;寂天菩薩作《集學論》,將此二十壹種心攝為九種,此具此九種心也就是具弟子之相。若能明了此九種心之體相,以如是心親近善知識,則能攝壹切親近、意樂之扼要,決定獲得成就。九種心指: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

1.孝子心:棄自自在舍於尊重今自在者。

解釋:舍棄自我的成見,依教奉行的善心。

比喻:孝子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個“順”字,要能隨順自己的父母。

意義:弟子要舍棄自己的成見,隨上師安排,而且要善於觀察善知識的容顏,既能夠孝身,也能夠孝心。

依止善知識如孝子心。古代很多孝子的故事,如二十四孝等,這些孝子,不是“我要怎麽辦就怎麽辦”,而是“父母要我怎麽辦我就怎麽辦”——察看父母的容顏,照著父母的心意轉,舍棄自己,成全父母。親近、承事善知識亦當如是。

作為弟子,對善知識的話,要說壹不二,言聽計從——讓往東就往東,往西就往西,沒有理由地聽從;不是等到懂了才聽話去做,而是做了就會慢慢明白。心態上要像孝子壹樣,察看善知識容顏,順承善知識心意,讓善知識歡喜,這樣能得到善知識極大的加持。

依止善知識要到什麽程度呢?“譬如牛馬,授其鼻肉”,就是說,要像善知識的壹頭牛、壹匹馬壹樣。牛、馬在鼻子上穿壹根繩子,將繩子交給主人,主人牽著它怎麽走它就怎麽走,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因為“我”很無明,很愚癡,是畜牲的因,就像牛馬壹樣;現在遇到了善知識,能夠把我們牽向解脫之道,所以壹定要緊跟善知識。

這是第壹,如孝子心。當妳找到善知識了,就要敬信承事。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米拉日巴初見上師就說‘我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獻給上師’。

2.金剛心: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

解釋:任誰也無法破離弟子對上師親愛之情的善心。

比喻:金剛寶極為堅固,任何法都無法摧破。

意義:天魔及惡友等任何違緣都無法破離上師和弟子的這種師徒之情,這種情誼須如金剛壹般堅固、不破,始終如壹。

我們跟善知識的關系,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被破壞;就像金剛壹樣,不但不被任何東西所破壞,反而可以破解任何東西。

可能善知識會對妳冷漠、批評甚至責罵,不要因為這些破壞與善知識的關系——要明白這是考驗,是棒喝,是善知識如父母般的抑止,是善知識的慈悲。

也許別人會說善知識某某方面不好,聽到這樣的話,心中要消化這些負面的東西,像金剛壹樣把它破解掉;如果還做不到,那就要遠離這樣的因,盡量靠向好的環境中,這樣能增進與善知識的堅固關系。

另外,我們還應遠離無常的心態,比如:初見善知識時非常激動,相處久了便將善知識視若常人;或者是依止壹年兩年就不依止了。應該如金剛壹樣,終身依止,始終如壹。

那麽親近善知識以後要怎麽做呢?應該如下面第三所說的如大地心。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米拉日巴經歷多次苦行,身心都遭受折磨,然而終不離開上師。

3.大地心:荷負尊重壹切事業擔者。

解釋:荷負上師壹切事業、重擔的善心。

比喻:大地能夠厚德載物,擔起壹切有情而毫無懈怠疲倦。

意義:荷負上師壹切事業、重擔時,不應該有任何懈怠疲倦之心,應將其視為是莊嚴。

荷負善知識壹切事業重擔的善心,就是如大地心——大地擔起地上壹切有情、無情而毫不推卸,不知疲倦;承擔善知識的事業重擔,亦當如是。

以師誌為己誌,承擔善知識的事業,當隨緣、隨分、隨力去做;不是把事情推給別人,自己偷偷溜掉;不是挑三揀四:“這個我喜歡就做,那個我不喜歡就不做。”要如大地心。什麽叫大地心呢?大地能承載任何東西,也不拒絕任何東西,不論大小、好壞、輕重,所有的東西都不拒絕。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要以大地心來承擔善知識的壹切事業,甚至為這壹份事業,不惜獻出生命。

承擔這份事業時我們也許會懈怠、疲倦,會覺得:“好累!壹直叫我做,為什麽不叫別人做?”這是我們的錯誤和損失。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壹個擔子,而應該想成是壹份莊嚴,是來成就我們的。

譬如鎧甲,將軍雖披戴沈重的鎧甲,但並不覺得是負擔,反而視為榮耀;若換成其他人就會視鎧甲為負擔,覺得難以承受。同樣,若將善知識交付的事視為負擔,內心就會無法忍受;相反,若視為莊嚴,則會覺得因緣殊勝難得,做起事來充滿歡喜。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凈除罪障的八次大苦行和無數小苦行,他都圓滿地完成了。在瑪爾巴上師以註滿妙瓶的方式傳授給他灌頂和竅訣之後,米拉日巴像大地壹樣全部承擔了起來並且非常精進修持,完成了所有次第,現證了大手印法性,最後獲得殊勝和***同的成就。所以才能圓滿繼承上師的事業。

4.輪圍山心:任起如何壹切苦惱,悉不能動。

解釋:任何違緣都無法動搖的善心。

比喻:南贍部洲等四大部洲之外,有鐵圍山,周匝如輪,故名鐵圍山。大海波浪無法動搖,劫末時,他方大火亦無法燒及此方鐵圍山,此喻以何緣悉無法動搖之心。

意義:即依止上師時,不論起何種苦惱悉無法動搖之心。

前面說到承擔善知識的事業,下面說承擔事業的六種心態。六種當中,第壹是如輪圍山心。

如輪圍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惱都無法動搖的善心。輪圍山是什麽樣子呢?佛經上說,我們現在住的地方是個小世界,中間是壹座最高、最大的須彌山王,須彌山周圍有海,海的外面就是輪圍山,輪圍山壹圈壹圈地圍著,不會動搖。弟子依止善知識就像輪圍山,圍繞著善知識轉;不管遇到什麽苦惱,絕對不動搖,堅固穩重地永遠繞著善知識,趨向善知識。這是我們承擔善知識事業第壹個需要的心。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米拉日巴尊者的背瘡好了又磨破,結痂又磨破,而他所最關心的不是長了多少膿頭,而是什麽時候上師能傳法給他。由此可見,他雖然遇到各種逆境、違緣和磨難,但始終沒有放棄過這個念頭。

5.仆使心:謂雖受行壹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解釋:作壹切低賤汙穢之事,亦無任何猶豫與羞恥的善心。

比喻:仆人做壹切汙穢、低賤之事也沒有任何猶豫和羞恥,而能以平常心去做。

意義:即無論為上師做任何低賤之事,不但沒有羞恥和猶豫,而且真心去做,沒有羞恥。

就像世間的仆使(即傭人),壹切都是為了侍候主人:不管主人要他做什麽,他都覺得是自己該做的;即使是最臟的事情,他都沒有任何慚愧、懷疑地去做。我們親近善知識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做低賤的工作時,覺得心裏很委屈,沒面子,這就錯了,因為佛法是沒有貴賤的。實際上,古來很多尊者都是王族出家,不但是最高貴、最有權威的,而且也是最富有的;但他們對做最下賤的事情,壹點都不覺得慚愧,也不懷疑。現在我們做壹點點,心裏就嘀咕:“怎麽跑來做這個?”這個是我們跟法不相應的地方。無論掃大殿或掃廁所,要想到:“這是三寶所在之處,我在侍候三寶,我今天能夠有機會來莊嚴道場,那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我們這樣不斷地學習,壹方面自己的耐心會提高,另壹方面福德增長,智慧增長,這樣才能跟善知識的攝受相應,才能承擔更廣闊的事業。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瑪爾巴上師讓他蓋房子,開始蓋圓形、後來蓋半月形,還有壹次造壹座九層的四方形房子,上面再加壹個寶頂,***十層樓,告訴他‘等房子蓋好了,我就傳妳竅訣’,反反復復中,米拉日巴尊者都沒有絲毫的懷疑,始終照著做!

6.除穢人心:盡斷壹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解釋:完全遠離慢與過慢的善心。

比喻:即打掃廁所的清潔工毫無傲慢之心態。

意義:即斷除了壹切慢。這個慢分兩種,壹個慢是對那種不如自己的人那,想“我已經超過他了”,這種叫超勝心的慢。還有他人修的很好,覺得我跟他差不多,對平等者認為我與他平等。就是說別人很殊勝的,認為我和他差不多。其實內心裏就有壹種慢的狀態啦,雖然符合事實,但因內心高舉,故也稱為慢。這兩種慢,壹個是超的慢,壹個是過的慢。慢即對下劣者認為自己超勝,對平等者認為與他平等。雖然符合事實但因內心高舉,故稱為慢。

如除穢人心,像普通清潔工壹樣毫無傲慢的心態,即斷除了壹切慢及過慢,在善知識面前自處卑下的善心。例如:未生怨王身為國王,但在迦葉尊者面前聽法時,仍是畢恭畢敬。釋迦族人種姓高貴,但仍謙虛地在首陀羅族出身的優婆離尊者面前受教。

這裏告訴我們的是要斷慢及過慢,說來說去最主要就是指內心當中這個“我”。古德說:“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大乘莊嚴經論》雲:“下心為緣起。”所以拜見善知識或為善知識做事,應當以謙下心來做,身心調柔;不應有傲慢的行為。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米拉日巴經常想,是因為我自己的罪障深重,所以才…。還讓俄巴喇嘛和達媚瑪師母跟我壹起受罪…但他從未有過任何的邪見‘為什麽這樣對我?’。

7.如乘心: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解釋:不推諉而歡喜承擔的善心。

比喻: 如裝載沈重的貨物的大車,雖然路途難行,卻沒有絲毫疲倦之心。

意義:即上師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能發起勇猛歡喜受持的善心。

如乘者心,即對善知識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能歡喜受持的善心。乘就是以前的轎子。換句話說,就像大卡車裝載沈重的貨物,雖然路途難行,卻沒有絲毫疲倦之心,再重、再難的事情也很勇敢地承擔下來。

《功德藏》雲:“極具忍耐如柱子。”《普賢上師言教》對此解釋為:“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當盡力忍耐,猶如柱子壹般。”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米拉日巴對於把運石頭、拆、再搬回原地等看來毫無意義的事,全部歡喜地承擔起來,從不推諉,壹心壹意地行持。

8.如犬心: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解釋:對毀罵不起忿恨的善心。

比喻: 主人雖打罵自家良犬,然彼無任何反感之心,仍對主人搖尾示好。

意義:即上師雖顯現毀辱責罵,然弟子應如良犬般,能保持清凈心,對上師無忿恨,視其為加持。

忠實的愛犬被主人打罵時,不僅沒有絲毫反感,反而對主人搖尾乞憐。如犬心,即雖受上師毀罵,但對上師沒有絲毫忿恨的善心。

要像狗,不管主人怎麽罵它、踢它,回過頭來它又馬上對主人搖尾巴,在腳邊轉;我們對善知識也是要如此。

有壹個公案:壹位著名的畫師帶他的弟子去拜見上師,但每次都會遭受上師的壹頓喝斥。畫師的弟子不滿地說:“上師對我們師徒特別瞋恚。”畫師對弟子說:“妳把它聽成是呵責嗎?我每次受上師這樣賜教壹次,就像獲得本尊的壹次加持。”

同樣的語言,壹個人覺得在責罵,另外壹個人卻覺得是給自己最好的教授及加持。我們可以在這二者之中好好地選擇,對於善知識的教導,乃至於毀罵,內心千萬不可以起壹念的瞋恨。《般若經》告訴我們:如果善知識對於來求法的人,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發脾氣、責罵,那個時候不但心中不要這樣想,對自己的老師不應該退舍,反而還要“增上希求”--應該更加希求。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當瑪爾巴上師對米拉日巴打罵時,他都沒有說要離開,也沒有起任何的邪見。有壹次,米拉日巴求勝樂金剛的灌頂,被上師打了兩個嘴巴,而且抓住他的頭發往外拖,口中還罵道:“給我滾出去。”後來上師派人叫他過去問:“昨天沒有給妳灌頂,妳有沒有產生邪見?”他說沒有!米拉日巴說:“我對上師的信心絲毫沒有動搖,我想了很久,是我自己罪業太大,心裏非常傷心。”於是邊說邊哭…

9.如船心: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解釋:數數勞作,心無疲厭的善心。。

比喻: 即正如擺渡之船,無論來來往往多少趟,亦無疲厭心。

意義:即於上師囑咐之事不論承擔多少,來來往往,悉無厭患之善心。壹般未善修心者,見上師囑咐之事接連不斷,遂心生疲厭,此即不具如船心。

擺渡船來來去去,無論往來多少趟也無疲厭之心。如船心,即對善知識的事不論承擔多少,不論如何來往奔走,都無厭患的善心。

壹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見到善知識吩咐的事接連不斷,便會心生疲厭,這是不具足如船心。

總之,找到善知識,應當如孝子心敬順承事善知識,如金剛心依止善知識不動搖,如大地心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

聯系米拉日巴尊者傳記:蓋房子八次,蓋了拆,將石塊搬回原地,再蓋,從東邊到西邊再到北邊,從圓形、半月形到三角形等等。壹般人從事這樣單調的工作,時間長了,壹定會厭煩,可米拉日巴尊者從事的就是這樣單調的周而復始的工作,但從未升起厭煩。

華嚴九心又歸攝為四者: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荷負擔已應如何行(輪圍山心、仆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當如是行持:

壹、任何違緣不能動搖,如輪圍山心;

二、受行穢業心無慚疑,如仆使心;

三、斷盡傲慢自處卑下,如除穢人心;

四、歡喜承擔種種重擔,如乘者心;

五、善知識毀罵不起忿恨,如犬心;

六、數數勞作心無疲厭,如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