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裏鶯鶯的故事
故事中的張生,性溫茂,美風容。
崔鶯鶯,是張生的遠房表妹。
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張生出力救護了姨母鄭氏壹家。姨母感激不盡,過後專門設宴答謝張生。
在宴會上,張生對天生麗質的表妹崔鶯鶯壹見鐘情。
經過崔鶯鶯的婢女紅娘的幫助,二人終於在西廂下私會。從此,鶯鶯"朝隱而出,暮隱而人",與張生巫山雲雨,好不甜蜜。
後來,張生赴京趕考落第,只好滯留在京師。期間,張生與鶯鶯壹直情書來往,互贈信物以表相思之苦。
最後,張生還是忍痛割斷了表妹的感情,另娶了別家的女子,崔鶯鶯也嫁了他家的男人。
多年以後,張生路過崔鶯鶯的家門,張生以?表兄?的身份求見。
崔鶯鶯說:不!
《鶯鶯傳》外,鶯鶯的故事
《鶯鶯傳》的作者,是與白居易同時代的大詩人,大文學家元稹。
元稹也屬於沒落的貴族之後,父親元寬是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的曾孫。母親滎陽鄭氏,是漢朝至隋唐以來著名的名門望族。
元稹8歲的時候,父親元寬因病去世。
母親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整個家,包括元稹的學業。從小就聰穎過人的元稹,沒有讓母親失望,元稹壹次又壹次地通過了科舉之路的考試。
公元799年,21歲的元稹,在蒲州任小職,遇見了陷入困境中的遠房表親。元稹幫助表親解決了困難,之後,元稹與表親家才貌雙全的女兒崔鶯鶯相愛。
過後沒多久,元稹去京城再次參加應制科試。
公元803年,元稹再展才華,與白居易同時進入書判撥萃科,並在秘書省擔任校書郎。之後,元稹迎娶了後來官至尚書的韋夏卿的女兒韋叢。
當然,表妹崔鶯鶯就成了過去式了。
韋叢有才有情還有貌,元稹和韋叢過著非常恩愛的生活。
公元809年,27歲的韋叢病逝。元稹為愛妻寫下了千古名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再後來,元稹和才女薛濤也有過交往。但是,這個中唐時期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故事,最後也無疾而終了。
多年以後,午夜夢回時,老年的元稹忍不住會想起早就嫁做他人婦的表妹崔鶯鶯。他發現,崔鶯鶯的壹顰壹笑,仍然非常鮮明地活在自己的記憶裏!
於是,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寫了《鶯鶯傳》。
到了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本著?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壹美好的願望,重新改寫了《鶯鶯傳》,這就有了《西廂記》。
鶯鶯,妳要理解表哥張生!
愛情是什麽?
沒有人能夠真正用文字解釋清楚,哪怕是大才子元稹也不行。
但是,元稹知道,感情最終是要落實到每天的菜米油鹽中的!如果拋開了這些,他和崔鶯鶯的愛情,必將是壹地雞毛。
元稹不僅是崔鶯鶯的表哥,他還是母親的兒子,他的肩上壹直承擔著元家復興的重任。母親的含辛茹苦,就是希望有這麽壹天,兒子能夠帶領元家重新走向輝煌。
而崔鶯鶯家除了有點財,在元稹的仕途上幫不了任何忙。這壹點,元稹非常清楚。
所以,在《鶯鶯傳》裏,紅娘問張生:
"崔家的內外親戚妳是了解的,為什麽不憑著妳對她家的恩情向他們求婚呢?"
張生回答說:
"恐怕過不了早晚,我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過媒人去娶親,又要'納采',又要'問名',手續多得很,少說也得三四個月,那時恐我也就不會在人世了。"
原來,在張生的心裏,張生和崔鶯鶯,就像兩個在過家家壹樣,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明媒正娶崔鶯鶯!
張生的人生觀壹直是旗幟鮮明
元稹是個理性的人。
盡管自己與崔鶯鶯互相很喜歡,他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所以,他從不曾在崔鶯鶯家裏正式提親。
以他對表親家有恩,他如果向崔鶯鶯的母親提親的話,肯定會得到崔鶯鶯母親的同意。
後來,元稹在京城得到韋夏卿的賞識,他毫不猶豫地娶了韋叢。那個時候,元稹和韋叢在婚前沒有壹點感情。
可以說,對元稹而言,這是壹場政治婚姻。但是,元稹自己非常樂意!
韋叢去世後,元稹又和才女薛濤戀愛。
薛濤不僅大了元稹11歲,還是樂籍出身。壹個生活於煙花之地的女子,對於元稹的仕途來說,薛濤只有負作用,沒有正能量。
這壹些,元稹心裏明白,聰明如薛濤更明白,而且看得非常透徹。
因此,兩人勞燕分飛,永遠相思。
元稹如此,張生又何尚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