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防治需要,應用流行病學、病原與媒介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藥學及藥理學等多學科研究手段和現代技術,開展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黑熱病、食源性和土源性等重要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傳播規律、防治策略、控制與監測、免疫診斷技術、基因工程疫苗、防治藥物等應用研究以及寄生蟲與媒介的遺傳變異、種群分化、宿主免疫、藥物作用機制等寄生蟲學基礎研究。 目前在研的重大研究項目保持在20余項,均為國家與部級重點或國際合作項目,其中血吸蟲病、瘧疾約占70%;應用研究占80%以上。 歷年來獲獎成果70余項。其中包括中國大陸日本血吸蟲品系的研究、日本血吸蟲尾蚴鉆穿宿主皮膚的研究、血吸蟲病治療藥物、蒿甲醚預防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蟲病的應用及基礎研究、血吸蟲病免疫診斷技術、大山區血吸蟲病流行因素、規律和幹預措施研究、控制和阻斷大山區血吸蟲病流行對策研究、生態環境變化對血吸蟲病流行態勢的影響及幹預措施研究、抗瘧藥磷酸咯萘啶、我國抗氯喹惡性瘧的地理分布及其抗性程度與變化、海南省及其重點開發區瘧疾流行潛勢的調查研究、當前我國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傳瘧作用的比較研究、中華按蚊為媒介地區瘧疾防治後期流行病學新特點和監測方案研究、嗜人按蚊地區瘧疾流行潛勢及控制暴發流行的研究、絲蟲病防治後期低密度微絲蚴血癥的傳播作用的研究、中國阻斷淋巴絲蟲病傳播的策略和技術措施的研究、隴南川西北阻斷犬內臟利什曼病傳播的研究、新疆克拉瑪依地區皮膚利什曼病的研究以及首次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等。以上成果的推廣應用,在指導全國寄生蟲病防治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14項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項獲得“杜邦科技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