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膽堿在組織內迅速被膽堿酯酶破壞。乙酰膽堿能特異性地作用於各類膽堿受體,但其作用廣泛,選擇性不高。臨床不作為藥用,壹般只做實驗用藥。在神經細胞中,乙酰膽堿是由膽堿和乙酰輔酶A在膽堿乙酰移位酶(膽堿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主流研究認為人體內該物質含量增多與阿爾茲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的癥狀改善顯著相關。
乙酰膽堿在神經細胞中,乙酰膽堿是由膽堿和乙酰輔酶A在膽堿乙酰移位酶(膽堿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於該酶存在於胞漿中,因此乙酰膽堿在胞漿中合成,合成後由小泡攝取並貯存起來。
擴展資料:
1914年,Ewins在麥角菌中發現了乙酰膽堿,這是首次在非神經細胞中發現乙酰膽堿的報道。隨後,人們陸續在多種細菌、真菌、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中發現了乙酰膽堿及其相關的酶和受體。隨著膽堿能系統在植物中的發現和研究的深入,人們似乎有望在分子水平發現動植物間的又壹相似性,因而植物學家抱著極大的熱情投入了這方面的研究。
但是由於當時研究手段的限制、對動植物之間的差別認識不足,以及某些研究在其它的實驗室難以重復的緣故,使得植物乙酰膽堿的研究多處於零星的、非系統的狀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遠無法與動物相比。尚未對其在植物中的作用機理提出壹個合理的解釋。近年來,我們和國外其它幾家實驗室重新開展了乙酰膽堿在植物體內的生理作用和作用機理的研究,為揭示植物乙酰膽堿的作用機理提供了新的線索。
百度百科-神經遞質
百度百科-乙酰膽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