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壹,壹生著作極多。1934年,魯迅寫了壹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後來編入《且介亭雜文》。這篇為主寫於九壹八事變三周年之際,當時是為了反駁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裏的“為民請命”是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的意識。中國自古“為民請命”的人就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都層出不窮,但是我最先想到的人物是範仲淹。
範仲淹,出生之前家境還不錯,父親也是壹個小官,但是隨著父親去世之後,家裏生計就困難了,為此,目前謝氏只得抱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範仲淹後來經過多年苦讀,步入仕途,以廣德軍司理參軍的身份步入政治舞臺。範仲淹在地方上政紀主要集中在治理水患上,而在中央的政紀則是以改革為主,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
範仲淹,是北宋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集多種成就於壹身,且為官廉潔,提拔賢臣,壹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鼓舞了壹代又壹代讀書人,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事實上,大宋帝國對範仲淹的評價也非常高,去世之後,給他了壹個“文正”的謚號,就足以說明對其壹生的肯定了。北宋總***有9人獲得“文正”謚號,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就範仲淹和司馬光兩人,而範仲淹相對更勝壹籌,畢竟他是改革派,做出成績相對更難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