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已不是第壹個從自己苦心經營多年企業中全身而退的企業家。
幾年前,何伯權將樂百氏賣給了達能,霍振祥把統壹石化交到殼牌手中,鄧鋒在海外創立的NetScreen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不久被Juniper收購,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小護士、大中電器、順馳、永樂等的出售。盡管仍與主流觀念相悖,但類案例已比比皆是。
這些民營企業家們為何願意全身而退?
從賣產品到賣企業
從賣產品到賣企業,這在壹定程度上見證了中國企業家的日漸成熟。
2006年的壹天,在北京壹家餐廳裏,統壹石化董事長霍振祥回顧了統壹從300萬銷售額發展到全球第16大潤滑油公司的歷程,幾個小時前他與殼牌簽訂初步股權收購協議,話到中途他的眼淚流下。
簽署協議之後的朱新禮感情同樣復雜,他把手機扔在辦公室,找個山溝把自己關起來,“這三天很木的感覺”,“我看到遠遠的山,遠遠的樹,看到北京藍藍的天,我不知道自己想什麽。”
顯然,創始人把企業賣掉都會很難受,但他們仍作出全身而退的決定。
“這是中國企業家階層正在成熟的表現。”達晨創投總經理晏小平對《第壹財經日報》說。在傳統觀念中,有誌向的企業家,都要讓自己創辦的企業在自己手上做大做強、做成百年企業,把企業視同兒子的企業家更願意讓企業與自己走到人生的盡頭,並傳給下壹代,這當然不能被稱為錯誤,而且這種使命感也非常值得尊敬。但是,如果所有企業家都認同這種觀念,只能說中國企業家距離成熟還有壹定距離。
“外國企業在創立之初就想到了退出的問題,而中國企業家則很少這樣做。”三星中國研究院高級分析員李剛對本報記者表示,這與中國企業家退出渠道缺乏有關。
摩立特高級項目經理孫迅說,在美國不少創業者創立公司目的就是為了出售,這種現象在技術公司中尤其普遍,他們往往成立只有二三十人的公司,將壹項市場價值較高的技術產品化,之後便以幾千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大公司。這甚至可以稱為壹種商業模式。
中國資本市場的日漸發達也是更多企業家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同時回顧過往案例,退出的企業家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後第二代企業中。長江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戰略學副教授滕斌聖認為,這批在上世紀90年代創業的企業家,更願意利用資本市場壯大自己,而在改革開放第壹個十年中創業的企業家們,則更傾向於認為在自己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可割舍的“血肉聯系”。
1993年創業的朱新禮屬於“第二代企業家”。
“企業要當兒子壹樣養,要當豬壹樣賣。”在可口可樂並購匯源中,朱新禮的這句話得到高度傳播。朱新禮告訴本報記者,1999年他在廣州上壹個培訓班聽到壹個觀點,很多企業家總是把企業當“兒子”養,養壹輩子,養到死,等自己死了“兒子”也死了。“我當時覺得他說的有壹點道理。後來又聽到李嘉誠說他投資某個企業的時候,提前就要考慮以後怎麽賣出去,我覺得李嘉誠不愧是壹個偉大的商人”,“所以我覺得企業確確實實需要當兒子養,但是要當豬賣。”
浙江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認為,浙商在發展過程中,第壹輪發展是以產品運作為核心,而目前這壹輪的發展,也許就是以企業作為買賣個體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
“過去我們說做百年企業,就是要控制這個企業。但現在我們講百年企業,應該是看這個品牌是不是百年,而不是妳這個董事長有沒有掌權百年。”
後繼無人
在幫助客戶尋找並購對象的過程中,管理咨詢企業奧緯咨詢大中華區總裁曾偉民發現:中型企業更願意被並購。
他認為,與從小企業到中型企業相比,由中型企業成長為大型企業,再從大型企業成長為國際公司,需要經歷更多“成長痛苦”,其有限的資源需要擴充、資本運作能力需要提高、管理架構需要調整,即使如此,在從中型企業成長為大型企業的過程中,大部分企業註定要失敗,這將意味著企業家的所有努力都化為泡影。
目前,多數本土企業能夠在市場中站穩腳跟,與其中低端的產品定位有關,對快速消費品企業而言,渠道也是它們的生存之本。而擁有強勢品牌的國際公司,除在高端市場占據大部分份額之外,正在逐漸開發中、低端品牌,並在渠道上獲得越來越來多優勢,其運作也更加本土化,而本土企業從低到高之路則顯得異常艱難。在這壹過程中,其中的艱難也讓壹些人累了。當前路危險而艱苦時,與大公司合作,先獲得壹筆不錯的收入是明智的。
曾偉民最近接觸的壹家有20年歷史的民營企業就是如此,“錢幾輩子都花不完,還賺錢幹什麽”,是那位企業家的想法。不過這位企業家不準備把全部股份出售,那樣將失掉了企業未來可能的增值,他選擇出售部分股份,相當於先買壹份“保險”。
在接班人問題上遇到的尷尬,也是企業家選擇退出的重要原因。
隨著第壹代企業家的老去,他們的接班人正走上前臺,方太、萬向等企業成功解決了此問題,但更多民營企業還沒有找到答案。引入職業經理人對企業家來說往往也並不劃算。
滕斌聖告訴本報記者,經理人沒有股權激勵不夠,但讓他們獲得股權企業家不會得到很好的價格,權衡之下他們選擇了退出。
同時,還有不少“接班人”對父輩的行業並不感興趣。據公開資料,在浙江民營企業中準備子承父業者大約只占13.4%,很多民營企業家的子女並不願意接受父輩的企業。滕斌聖認為,大中電器的出售在壹定程度上也是遇到接班人問題。朱新禮也表示,其壹子壹女對接班匯源都沒有興趣。
後繼無人,讓他們更傾向於全身退出自己壹手創辦的企業。
“致命誘惑”
過去幾天中,曾偉民代表壹家外資公司走訪了幾家中國企業,洽談收購事宜,讓人意外的是,都得到較為積極的回應,曾偉民認為他們的態度受到了宏觀經濟發展態勢的影響。
滕斌聖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家退出有兩個高峰,壹個是在發展很好的時候,壹個是在發展很差的時候。”
實際上,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說,現在出售企業並不是最明智的決定,因為如今的市盈率已經比高峰時期下降不少。
據本報最近的調查,相對於去年的12倍甚至15倍的交易價格,今年PE(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所給出的價格已經跌至10倍甚至更低的水平。但這些企業很明顯都知道這些,但是他們出售的意願仍很強烈。
“不要和過去比了,要看到未來3到5年前景不是很好,萬壹熬不過去,還不如現在賣掉。”曾偉民這樣分析他們的心理,宏觀經濟的向冷正讓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壹波接壹波的宏觀調控措施,讓企業都不敢再抱有樂觀幻想,因為建立在原來寬松環境基礎上的競爭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致命打擊,在能否熬過“冬天”的問題上,它們開始懷疑自己。
中銀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師程滿江認為,兩年內中國經濟很難見到上升跡象。CPI和PPI的差距說明制造企業寶貴的利潤正在被吞噬。“原材料成本上漲吃掉了去年青啤壹整年的利潤”,青島啤酒董事長金誌國表示。
人民幣匯率的增值造成出口的下滑,加之成本激增、美元貶值,這讓很多行業飽受煎熬。其中最痛苦者當屬制造業,30個制造業子行業2008年前6個月銷售利潤率與上年同期相比,有17個子行業銷售利潤率出現下滑。據滕斌聖最近調查得到的資料,在浙江,紡織企業資產出售時間晚幾個月,價格就要跌幾成。
“根據過去我接觸過的案例,其中並購發生最多的就是制造業,特別是壹些增值度較高的企業。”曾偉民對本報記者說。
在企業處境艱難時,銀根緊縮造成了更多企業資金鏈緊張,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以山東為例,今年上半年山東新增信貸規模1468.6億元,其中用於中小企業的僅占9%,比例嚴重失衡;融資成本也比去年提高60%~70%。正是在此背景下,施可豐等山東企業紛紛與境內外基金和投行接觸。“在壓力增大時,給出壹個合理的收購價格對很多企業來說,絕對是‘致命誘惑’。”滕斌聖表示。
現在是外資企業和投行們“收割”中國企業的最佳機會。
晏小平說,達晨創投今年比去年的投資力度大,今年半年已經完成了去年壹年的投資額。“現在還不是企業最困難的時候,要到明年上半年吧,那時候也許正是抄底的好時機。”但他還表示,在其投資的30多個項目中,已有幾個因受到宏觀經濟影響出現困難。
產業整合之痛
人民幣升值、成本激增、銀根緊縮,在外部環境進壹步惡化時,很多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卻從未下降。
啤酒行業之前只有幾處競爭激烈的市場,而現在卻“全面開花”;乳品行業在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壹季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但情勢剛有好轉的第二季度就又燃起降價促銷的戰火。
這只是中國產業競爭的壹個縮影,還處在產業整合中的很多行業,外部環境的困難,往往是資本雄厚的國際公司和行業龍頭,進行產業整合的好時機,挑起激烈競爭能加速壹部分企業的“死亡”。
曾偉民對本報記者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商業周期,發展到壹定階段進行的產業整合,將是並購最活躍的時期。不過,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產業整合是威脅,而非機遇。
在啤酒行業,此前的400多個品牌縮減為最近的200多個,壹半品牌或被收購或被消滅,而在啤酒業最艱難的2007年,各大巨頭卻紛紛進入產能擴張之年,其壹兩年後釋放出來的產能,將讓更多中小品牌消失。在化妝品行業,據自然美國際事業集團董事長蔡燕萍掌握的數據,80%的化妝品廠家經過壹年價格戰的洗禮,第二年能依然生存下去的僅占到上壹年的20%。對很多企業家來說,主動退出比被動退出要體面得多。這也是小護士、絲寶等並購案發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很多企業由小到大,在與國際公司競爭中也並未落敗。不過,激烈的市場整合讓它們面臨巨大挑戰。“我們是壹個民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基礎油供應),無法支撐下去。”2006年統壹石化總經理李嘉公開表示,最後選擇被殼牌並購。絲寶集團也與其遇到的巨大壓力有關,據公開資料,絲寶曾將銷售重點放在二級、三級及農村市場,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但寶潔很快跟進,並通過與商務部合作“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始進軍農村市場。
匯源也在市場競爭中遇到巨大壓力,對朱新禮來說,在產業整合中成為被整合者不失為壹種解脫。
“在快速消費品行業,很多整合只是剛剛開始。”李剛對本報記者說。
變身投資家
從勞累而獲利艱難的企業家,變身相對輕松而收益不菲的投資家,是很多人的渴望。
幾年前,將樂百氏出售給達能的何伯權曾受到質疑,特別是樂百氏在達能手中竟落得虧損的命運時,可去年開始的達娃之爭讓人對何伯權當年的做法有了新的認識,獲利套現後成立今日資本的何伯權投資的不少項目開始進入收獲期。
如今越來越多企業家變身投資家。
賣掉NetScreen的鄧鋒2005年創立北極光;經營工藝品20多年的浙商劉曉人發起紅鼎創投;在海外賣掉網迅的朱敏則專做賽伯樂中國投資公司。
風投分析人士戶才和告訴本報,在美國,成為天使投資的人很多是創業成功的企業家轉型而來的。可在中國風投行業中,有著創業家經驗的投資人還是比較少。
親身的創業經歷和企業管理經驗,讓企業家變身投資家駕輕就熟。
晏小平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經歷企業從小到大的各個階段,知道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也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知道每個階段去選擇怎樣的管理者。可對很多財務出身的投資者而言,這些都是空白。企業家往往還有強大的人脈積累,身邊也聚攏壹個較為成熟的團隊,對創業者而言,這些都比簡單的投資要重要得多。奇虎創始人周鴻?t認為,他們給企業的不僅僅是錢,更多的是管理經驗、人脈以及對產品和市場的敏銳理解、商業意識等。
企業家出身的投資家,還具有財務出身的投資家壹個不可比擬的優勢:更加準確的商業判斷與更多的投資勇氣。財務出身的投資家往往更願意根據數字去進行判斷,當財務數字不漂亮時,他們大多會選擇離開,而這就忽略了壹批剛剛創業還沒有很好盈利的企業,它們往往比那些具有漂亮財務數字的企業更需要錢。
企業家出身的投資家準確的商業判斷,能讓他們更進壹步看到行業未來和企業發展潛力,也更容易投資那些“小企業”,正如朱新禮在出售匯源之前就說過的:“我要看好壹家企業,我不敢說是100%成功,但差不多也是80%。”同時,由於自己經歷過創業期的艱難,企業家似乎對創業者有更多的“愛心”,更願意去幫助他們,但財務出身的投資者則更加“冷酷”。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們才是真正的VC,而財務出身投資者只能稱得上“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