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用於電子郵件中國,與at同音,讀作艾特。
@最初出現於歐洲的中世紀,是為了方便快捷連寫出的字體。那時候通行的拉丁語中有壹個常用介詞ad,表示“去,到”(類似現代英語的介詞to)的意思。寫的快了就會像@這樣。
後來對於這個@的讀法,各國有不同的說法。“小老鼠”“‘在’字符”“花a”“猴頭”。但對於使用英語的國家壹般還是讀為at,即艾特。
做“猴子的尾巴”,俄羅斯人稱之為“小狗”,芬蘭人稱其為“咪咪”,法國和意大利人喊它做“小蝸牛”等等。不過,在許多母語為英語的國家,還上直接把@讀作at。
在我國,@的讀音也出現了多個讀法,比較流行的有兩種:壹是圈a,二是“花a”。實際上,在電子郵箱的表示形式中,@有著at的含義,即“某用戶”在“某服務器”。由此,我們應該根據此處@的具體含義,將其讀作at的讀音——“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