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所以前年提議和前任去外地旅遊,我是抱著看清他的目的去的。於是在路上,我就故意拿壹些小事和他生氣,看看他旅行疲憊的時候,會不會依舊照顧我安慰我。
結果他完全沒有往日的溫柔體貼,壹直板著壹張臉,感覺特別冷淡。後來說好要看的幾個景點都沒有去,玩得特別不開心,甚至還吵起來過。經過那次旅遊我和他自然是分手了,幹脆利落。對方壹點想挽回的樣子都沒有。
最後,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麽旅遊的時候脾氣那麽臭?他說:“旅遊是最能看清壹個人的了,妳旅遊在外壹點小事就能發脾氣,給我臉色看,特別難伺候,這壹點也不像妳平時,我也總算看清楚了。”
這算是什麽事......旅途之中,難免狀況不斷;更重要的是,出門在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跳脫了日常的歲月靜好,忙碌了大半年的幾位也難免松懈下平日道貌岸然的神經。
幾番幺蛾子壹出,無論是溝通方式、情緒管理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技能,都能壹覽無余。相比那些臨時組團的陌生人,親密關系面臨著更多的考驗,患難見真性情的真理升級,壹旦有所懈怠,之前的體面就顯得那麽不真實,那些成熟有安全感的伴侶,則更容易獲得對方的肯定。旅行充滿偶然的因素,急於對伴侶的行為下定義,也許也不太明智。
因此旅行並非就壹定是關系魔咒,旅行中大家想避開的那些事故,也有可能成為關系的轉機,關鍵在於是要不要將註意力放在對方身上,顧及對方的感受,還是過多放在自我身上,過多地強調自我——不是我在單獨旅行,而是“我們”在旅行。
想要對親密關系保持觀望而不失望,最保險的做法也許是,不要把對人生,對伴侶的完美假設,壹次性擲在匆匆的旅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