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即曾參,姒姓,曾氏,名參(ca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壹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小孔子46歲,孔子晚年弟子之壹,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
? 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壹,與子曾參同師孔子。曾子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
?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曾子去世,享年七十壹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壹,僅次於“復聖”顏淵。
友:同誌為友,會意字,從二又,“又”代表手,會相交為友之意。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兩只手靠在壹起的樣子,會誌同道合壹起做事的意思。
? 友可做名詞,也可做動詞,如《荀子-性惡》:“擇良友而友之。”前壹個友是名詞,後壹個友是動詞,表示結交。
友還表示友好、親密。如“友善”、“友愛”。也指“有友好關系的”,如友軍、友邦等。現在所說的“朋友”可以簡稱為“友”。
? 古代所說的朋和友意思不同,《禮記》有雲:“同門曰朋,同誌曰友”。即出自同壹個老師的人稱為朋,誌同道合的叫友。也就是說,同學叫朋,同誌叫友。
? 朋的原義是貨幣單位,壹朋為五串錢,後延伸指尊貴的人,“朋友”壹般指以“朋”相助之友,屬於較親密之友,《論語》中的朋友皆為此意。
? 友也是壹個中華姓氏,《姓氏考略》雲:“友氏為魯公子季友之後。”本文的“友”即指誌同道合的人。
輔:人頬車也。形聲字,從車甫聲。輔的原義指為了增加車子輻條的載重量,而綁在車輪外,用來夾轂的兩條直木。如《呂氏春秋·權勛》:若車之有輔。
? 輔後延伸指幫助、從旁協助等意,如輔導、輔助,如《詩·小雅·正目》:其車既載,乃棄爾輔。
? 輔作名詞時,也指佐助的人。如《孫子·謀攻》:夫將者國之輔也。輔也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畿輔。
? 輔也指面頰、頰骨,如“輔車相依”,車指牙床,輔車相依指頰骨和牙床彼此依靠在壹起,比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和“唇亡齒寒”近義。
? 輔仁就是協助、幫助培養仁德之意,《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
? 晉·葛洪《抱樸子·交際》:“良友結則輔仁之道弘矣,達者知其然也。”現很多學校、醫院都取名為“輔仁”。
? 輔也是壹個中華姓氏,輔氏,姬姓,晉之公族也。本荀氏,又食邑於智,故又為智氏。智果以智伯剛愎必亡,其宗別為輔氏。
全文理解為:
?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輔助自己培養仁德。”
? 本章談交友之道,曾子認為:仁德的學習和培養以老師為主,以朋友為輔。所以結交朋友非常重要。
? 孔子曰:“損者三友,益者三友。”益友所以輔仁,損友則害仁而已。
? 《禮記-學記》有雲:“相觀而善之謂摩”。其中的“相觀而善”,意為師生朋友之間相互啟發,可以補偏救蔽,揚長補短,開闊眼界,增廣見聞。
《學記》還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就是學習壹定要和學友間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 所以古人重視“論學取友”。因為同學、朋友之間可以“相觀而善”,相互學習,相互切磋,以文會友。
相反的情況,便是“獨學而無友。”壹個人冥思苦想,有問題無處可商量,久而久之,成為“孤陋而寡聞”的井底之蛙。
結交朋友要防止“燕朋”、“燕辟”,不要隨便結交不正派的朋友,朋友之間不要迷戀於不正當的行為,以致違背老師的教導,荒廢了學業。
? 朱熹註解說:“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
《四書解義》曰:此壹章書是曾子示人以取友之益也。凡人為學,必先致知。致知之後,必須力行。二者皆於良友是賴。
君子之於友,不徒會之也,或考詩書於古而識聖賢之成法,或稽事物於今而知理道之當然。有過則相規,有善則相勸,黽勉乎身心之要,砥礪乎倫常之大,以友輔仁,則取益深而德日進矣。
? 張居正說,“君子會友必以文,或相與讀天下之書,以考聖賢之成法,或相與論古今之事,以識事理之當然”,這樣每次相聚,才能有所講明,有所收獲,不是徒然聚會作樂。
現代的人基本不再以文會友了,都是以酒會友,在酒桌上侃侃而談、指天畫日、信誓旦旦,酒後忘了誰是誰。甚至酒後相互慫恿去幹齷齪事,更別說以友輔仁了。真是悲哀!
蘭亭集會
提到以文會友,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蘭亭集會”了。
? 東晉時期的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這壹天,東晉著名文士王羲之邀集諸多好友及後輩在會稽山的蘭亭相會,欣賞山水,飲酒賦詩,並編成《蘭亭集》(又稱《蘭亭雅集》)。
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每年這壹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裏新鄭市尋根拜祖。
? 這壹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修禊””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人常於農歷三月上旬(三國時期定為三月初三)在東流的河水中洗濯,以求洗去晦氣、求得福祿降臨。
但發展到後來,三月“修禊”活動的祈福色彩逐漸淡去,而娛樂成為了主要目的,人們常於暮春之初邀請誌趣相投者登山臨水聚會遊玩,與現在“踏青”活動的性質相類似。
《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這個情景。
? 歌曲《三月三》有唱:“又是壹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 三月三也是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壯族又稱“歌仙節”,在這壹天趕歌圩,舉辦歌會。侗族又稱“花炮節”,以搶花炮、鬥牛最具特色。在黎族,為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的節日。
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雖然出身名門,但為人直爽、灑脫的他對官宦之事了無興趣,而是喜歡過壹種隱居的生活,在閑暇時與當地的名士登山臨水、吟詩作賦。
與王羲之徜徉於會稽山水中的當代名士有謝安、孫綽、許詢等人。《晉書·王羲之傳》雲:“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
? 永和九年的這次蘭亭之會,規模空前,名賢畢至,與會人數多達四十余人,他們寄情於山水與詩酒文字,以趣味性十足的“曲水流觴”之法飲酒賦詩。
? 參會者坐於彎曲的流水兩旁,將酒杯放在小小的“船”上順流而下,停到誰的面前,就必須取杯飲酒並即興賦詩,賦不出詩者要罰酒三大杯。
作詩的規矩每人當作四、五言各壹首。此次聚會的創作情況,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記載,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十壹人作四、五言各壹首;郗曇等十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壹首。至於那些無詩以對者,只有罰酒三大杯了事。
? 該次聚會壹***成詩三十七首,王羲之編為《蘭亭集》以作紀念。諸人蘭亭詩的內容,無外乎吟詠靈山秀水之美、詩酒文字之樂。
? 如王羲之的五言詩中“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余馨”,就體現了壹種崇尚自然的審美愉悅;其四言詩中“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更是將山水之娛表現得淋漓盡致;
? 也有通過山水抒發玄理的詩作,如謝安“萬殊混壹理,安復覺彭殤”,體悟出的就是萬物圓渾的玄理。
? 王羲之為此次聚會寫了壹篇文書俱佳的《蘭亭集序》,成就高出了詩集本身。此序的前半部分將這次聚會盛況概括得壹清二楚,後半部分觸景生情,感慨人生之短促,令人無限深思。
? 蘭亭集會對中國文人的生活旨趣影響較深,詩作對山水詩的興起做了壹定的鋪墊。
《蘭亭集序》:
?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壹觴壹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壹世。或取諸懷抱,悟言壹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壹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