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為什麽每年的論文題目都是《廊橋遺夢》和《偷情橋》?

為什麽每年的論文題目都是《廊橋遺夢》和《偷情橋》?

終於完成論文了,這是我目前寫的最長的東西!回想起自己找資料的艱辛 發給以後的同學***享吧!引言在世界電影史上,以婚外情為題材、探討愛情與義務主題的電影眾多,可是,由於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此類型電影,早已存在壹個被受眾期待、被設定的結局,所以很難獲得藝術的再次突破,特別是關於中年人的婚外情故事,更多只是在單調地重復家庭溫情、社會倫理。但是,在20世紀卻突現了兩部不同壹般的婚外情電影,壹部是美國《麥迪遜之橋》(又名《廊橋遺夢》),它細膩的情景描繪以及對社會倫理的尖銳質問,獲得了空前成功與熱議;另壹部是法國《偷情橋》,這部晚四年推出的作品,則充滿了法國的浪漫精神與歐洲的文藝腔調。(壹)簡介《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是1995年根據美國暢銷書《廊橋遺夢》(Robert ?6?1 James ?6?1 Water著)改編而來的電影,由著名導演Clint Eastwood親自執導並主演。影片講述了,在1956年的夏天,壹位過著傳統鄉村家庭生活的、意大利裔家庭主婦Francesca Johnson(Meryl Streep飾演),在丈夫與孩子們外出參加比賽時,遇到壹位來當地拍攝廊橋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Robert Kincaid(Clint Eastwood飾演),之後二人迅速地墜入愛河。他們相處的四天,成了各自人生的轉折點,但是卻沒有交匯。直到晚年,Francesca將這段經歷用日記記錄下來,並且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她死後將骨灰與Robert同葬,而地點就是他們萌生愛意的廊橋。這部電影直接描寫了中年人的婚外情生活,Francesca與Robert之間的愛是情愛、性愛與愛情的和諧統壹。雖然影片情節單調、進展緩慢,但是,通過兩位演員精湛的演技,將那彌漫的愛意、壹生的認定以及分別的焦慮刻畫的真實細膩、淋漓盡致。雖然兩人的愛是如此肯定且不可取代,但是為了維系家庭,Francesca放棄了與Robert出走,選擇了將這份愛珍藏在心中。直到Francesca去世後,通過她生前所寫的日記,才將這份愛公之於眾,並在獲得子女諒解後,完成了她與Robert合葬的心願,在揮灑的骨灰中,Francesca終於得以全面地、徹底地擁抱了自己的愛人和愛情。而拍攝於1999年的《偷情橋》(Un Pont entre deux rives),在時間跨度上雖沒有《麥迪遜之橋》那麽長久,但同樣保證了故事題材的完整性、主題的鮮明性。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諾曼第,Mina(Carole Bouquet飾演)是壹名建築工人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飾演)的妻子,她不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她喜歡看電影,為了家庭的生計,她堅持要出去打零工。比起丈夫,她更喜歡與自己15歲的兒子壹起消磨時光。由於種種機緣,她認識了來修橋的外地工程師Matthias(Charles Berling飾演),兩人壹見鐘情,在兒子的鼓勵下,很快開始了自己的婚外情。直到被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飾演)揭穿。而後,Georges的威脅、懇求都沒有阻止Mina拋子棄夫的出走行動。影片結尾,夫妻二人加油站的偶遇,美麗的Mina重獲新生,顯得更加迷人自信,而Georges也從婚戀挫敗中走出來,最後兩人各懷心願,邁向不同的方向。該片情節看似波折起伏,可表述方式卻是異常的平靜,就連Georges在聽到Mina與Matthias的叫床聲,也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只用壹句話“我連把妳的腦袋擰下來的心都有” 壹帶而過,然後平靜地離開。影片中濃郁的浪漫氣氛、灑脫的人文情懷,以及心酸的黑色幽默,都使得這部影片少了壹些反省的深刻,卻多了壹份哲學的人文思考,它更像是法國人對《麥迪遜之橋》的致敬,向世人宣布人性至上、真愛無敵。(二)理論闡述與影片分析凡?6?1第根認為,“相同主題學的作品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但不並妨礙擁有同壹思想卻選取不同結論的傾向。” 《麥迪遜之橋》與《偷情橋》,兩部相同題材、同壹主題的影片所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觀念。Francesca放棄愛情,堅守婚姻義務;Mina奔向愛情,拋棄婚姻義務。但是,兩者的選擇卻得到了肯定。如果說,文學作品之間的不同,取決於作品的內容與意義,而內容與意義的不同,則表現在主題與觀念。那麽何謂“主題”?圖松在引論中提到:“(人們)為什麽要經常不斷地為祖先的傳說編制目錄呢?是為了研究其歷史,沈思其無窮興衰的奧秘,也為了理解其自身的奧德賽,其中有的至高至貴,同時也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劇性.每壹個忠實與正義的心靈中,都有壹個安提戈涅……這些英雄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在他們心中:他們同我們***命運,而我們發現自己反映在他們形象之中……我們的神話和傳說中的主題具有多重效用(polyvalence);它們是人性的標誌,是人類悲劇命運的理想形式、人性現狀的指征。”根據以上解釋,主題雖是抽象的,但在某些作品中,主題卻被實實在在地與人物綁在壹起,不再飄忽不定,人們可以抓住它,而人物就是最好的捕網。人物將抽象的主題具化成與之對應的觀念。影片中,具體化主題的人物,顯而易見地,就是Francesca和Mina。Francesca和Mina與傳統的紅杏出墻者相比,兩人都沒有令筆者產生厭惡的感覺,反而在筆者看來,Francesca似悲壯自省的自我犧牲者,而Mina則似沖破傳統束縛,勇於行動的先鋒。她們都勇於擔當,是愛情與婚姻中的英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這部作品和以往的作品在處理題材的方式上不壹樣。以往的作品,多以題材引出情節,固守於特定的框架內,註重情節的完整性,以情節來闡釋主題、卻忽略了人;而這兩部電影是則以題材來加強人物形象,再用形象的獨特性來深挖主題。在這兩部電影中,都痛斥了婚姻義務對愛情的束縛、對人性的壓抑,但是也都肯定了兩位女主角的最終選擇。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大眾對她們的選擇又給予了她們不同的時代定位。1、 影片中的時代定位: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Francesca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鄉村,壹提到60年的美國,多數人想到的是搖滾樂、吸毒、性反常、墮胎、裸奔、迷戀怪癖和追求荒誕的嬉皮文化等,而這些都屬於反文化運動。其實,Francesca這位傳統婦女,才是當時美國主流文化的代表,所以說,在影片時代中,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是守護家庭、恪守婚禮誓言的實際典型。而Mina卻是理性的典型。Mina生活在70年代初的法國小鎮諾曼底。在法國的1965到1980年間,家庭危機是壹個熱門的話題,這時候也是女權主義與先鋒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Mina的出逃,也有對這兩種文化潮流的肯定。在影片時代中,Mina是理想典型,是出逃成功並獲得幸福的理想典型。2、上映後的時代定位:Francesca是想象的典型, Mina是實際的典型。根據《20世紀70年代對今日美國影響》:“1978年的美國,百老匯上演了壹場戲,戲劇主題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古怪,講的是男女混住的宿舍裏所發生的壹切荒誕的事。這正是七十年代美國年輕人價值觀的典型反映,說明了性解放所帶來的變化在俗世的平凡生活中又是如何體現的,沒有比婚姻更能反映這種變化的了。1910年,已婚家庭占全美家庭總數的80%,1970年,仍有69%的人已婚,自那以後,這個數字急劇下降,到2000年只剩下52%。”再看法國,“法國現代家庭結構的特點之壹是獨居者人數大幅度增長,喪偶者、離婚者和獨身者構成的單身家庭占家庭總數的四分之壹,其中尤以年長者為最。巴黎仿佛成為獨身者的首都,平均每二戶人中就有壹戶是’單身戶’”。20世紀所興起的女性解放、女權主義、性解放、先鋒精神等隨著全球化進程,滲透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它們的本意是尊重人性、解放婦女,但是,卻漸漸地成為解構家庭的另壹推動力。21世紀,是壹個信仰喪失、家庭破裂、男女關系混亂、同性戀劇增的世紀,這個被經濟關系扭曲、被工業機器大生產異化的時代,人們大多奉行利益至上、利己主義、及時享樂的觀念,大多數人都為自己想得過多,他們的自私也變得理所應該、他們的貪婪更加肆無忌憚,而自我犧牲卻被忘得壹幹二凈。社會上到處都是出逃的Mina,而Francesca卻成了人們昔日懷念的對象。所以說,在影片發行的21世紀,Mina是實際的典型,而Francesca卻成了理想的典型。不僅如此,從上妳會驚奇地發現,Francesca和Mina時代定位居然是互相循環的。這種循環時代定位,再次說明了愛情與義務並不是兩個矛盾,而是壹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他們之間對立統壹,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壹定的條件下相互轉換。社會婚姻的狀態,就由它們中占主要地位的那壹方決定。20世紀後期的社會,婚姻家庭的狀態就像那搖搖欲墜的比薩斜塔;到了21世紀,婚姻家庭的風崩離析就變成壹股不可阻擋勢流。這其實就是愛情與義務,這兩個主次方面在進行的轉換與重心偏移時,在人類社會中的顯像表現。圖松在亞類主題研究中的英雄主題,也提到了類似觀點,即那些所謂的英雄角色“由於適應性強、變化性大、有多種效用,不受敘述框架的約束,?6?1?6?1?6?1?6?1?6?1?6?1能夠把自身結合進某壹世紀的思想特點和習俗趣味中去,能夠實際上呈現出各種甚至是極端矛盾的意義,能夠通過包容壹切變異,使自身適應當代生活的各種細微差異。這樣主題學就同時成精神史。”這兩部電影女主角的選擇,不就是人類婚姻精神史的壹個側面嗎?他們從服從到反抗,再從放縱到收斂,不就是人類精神史重復的最好證明之壹嗎?精神的重復,反映到客觀世界中,就是社會思潮、思想主義的循環往復。這所有壹切,又再次論證了人類的歷史是重復的。(三)總結綜上所述,借助圖松對主題學的研究理論,筆者通過分析兩部影片的中女主角的的形象與時代定位,發現片中婚姻與義務的主題沖突都集中在了這兩位女性人物的思想沖突上,其實質就是對遵從人性與堅守婚姻道德的糾結。同時,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大眾對於婚姻與義務的選擇、或大眾的審美需要也是不同的。這體現在,影片所設定的60、70年代,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而影片發行的21世紀,Francesca是理想的典型,而 Mina是實際的典型。這種選擇怪圈、或審美怪圈,其壹說明了愛情與義務並不是兩個矛盾,而是壹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他們之間對立統壹,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壹定的條件下相互轉換,且它們的每壹次轉換與重心偏移都給人類社會的家庭結構帶來了變動;其二也是人類精神史循環往復的表現,人類行為重復的結果。所以,只要人類社會壹直存在,愛情與義務將是永恒不變的社會文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