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很外向的人是不太會糾結這壹點的,這對他們來說很容易判斷,如果妳覺得自己有時外向,有時內向,跟熟人能玩的很嗨,跟陌生人、領導、客戶又比較害怕溝通,那多半還是更內向。
壹個說明是,每個人都同時有外向和內向這兩種對待環境的態度,但對其中壹種更偏好,用起來很舒服、自然,這種偏好是與生俱來的,在兒童時期就有明顯表現,隨著某壹種偏好使用的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擅長,成為主導功能,而另壹種態度則成為輔助功能。
外向型(extraversion),本質是指壹個人的主要興趣點在外部環境,他們對客觀世界發生的事件、傳遞出的信息更敏感,他們依據外界的變化做出行動的決策,現實而靈活。
內向型(introversion),本質是指壹個人的主要興趣點在內部的精神世界,他們從自己內在價值出發,如果他遇到的外部環境符合他熟悉的想法或概念,就會認同和納入,如果不符合,則忽視或認為不重要。
因為以上的區別,在世俗社會中,外向型偏好的人顯得更有優勢,他們熱於接收新的信息,進行新的嘗試,更願意並即時地表達自己,也就更容易被理解、被接近,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當然,內向型偏好的人自有其長處,他們壹般有內在的原則和較好的持續性,不太被外部環境幹擾,壹旦他們發現感興趣的領域,更能專註其中,以達到深刻的理解,創造長期的價值。
所以如果說,外向型的人最終獲得了更多的世俗智慧和謀略,而內向型的人則獲得了非世俗的智慧,更接近永恒真理。
我們還可以從這些方面來看到兩者的區別:
外向型的人更張揚,主動,熱情,有表現力,而且是不太區分場合的表現,給人直率、言行壹致的感覺;內向型的人更內斂,被動,矜持,表達得比較委婉,如果沒有充分的把握,會停頓、猶豫,或不表達,所以別人經常猜不透他的想法,很正常,因為他們的想法非常之多,自己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捋清楚。
外向型的人喜歡熱鬧,好交朋友,以自己的人脈廣頭路多為榮,經常是飯局上的焦點,初次認識的人能很快稱兄道弟。內向型的人有時也顯得很配合、很開心,但內心裏未必完全享受、自在,如果有選擇權,更願意進行小範圍的社交。
我家大衛先生是典型的外向型人,人多時容易興奮,不管在座的是權貴、教授還是領導,對自己的在做的事情、過去的成績、想做的事情,都可以滔滔不絕、“誇誇其談”,毫無心理障礙。在我這個內向型人看來,實在是有點直接、浮誇,不夠有內涵,但事實是,人家的朋友就是比我多很多。
外向型的人為什麽愛說話,不僅因為他們想表達、敢表達,同時也是他們與外界交換信息和思考的方式,他們容易在與別人的交流中產生想法、靈感,做出決定;並且,他們也需要通過別人的反饋來驗證對錯,或肯定自己的價值。內向型的人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要將新獲取的信息拿來和已有的內在價值做比對、分析,然後才能做出判斷和決定,所以內向型的人做不到“心直口快”,並不是膽小、“婆婆媽媽”,而是要有壹個衡量的過程。
我和大衛在壹起時,大多時候是他說,我聽,他是想到什麽就說什麽,討厭誰也好,誰誰當年怎麽追他的也好......我壹邊聽壹邊在想該說什麽來答他呢,他已經說下壹件事了,好像並沒有期待我壹定要回應什麽,耐心地聽他說下去就是最可愛的。
外向型的人想做什麽不會過分地深思熟慮,先做起來再說,邊做邊調整,所以他們做過的事很多,當然未必都有滿意的結果(壹方面可能是啟動得太沖動,另壹方面是受外部信息幹擾較多,今天看好這個,明天又覺得那個機會更好)。內向型的人更喜歡多收集信息,或者多壹些自我反省,到底值不值得做,是不是我最想做的?有些人能找到明確的答案並堅持下去,也有些人壹直在思考和糾結中.......
大衛除了本職的媒體工作,還做過幾次創業,還有若幹次的項目策劃或參與,賣地板、賣養生茶具、醬酒、保健品、足球、宣紙、這個大賽那個大賽,媽耶,簡直無所不有。我呢,沒做過多少奇奇怪怪的工作,但學了不少東西,過去我覺得自己三分鐘熱度,現在看,其實我學什麽都是在自我探索,試圖構建穩定、豐富的內在世界。
總的來說,外向型的人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更頻繁,社會化程度高,有豐富的生活經歷,追求生命的寬度或高度;內向型的人在更多的時間待在精神世界中,探尋生命的溫度和深度。
疫情這麽多天,我的煩惱是總被女兒纏著,不能有安靜的時間看書看電影;大衛的煩惱是總是不能出門,有太多的朋友想聚想交流。
我問大衛,妳什麽時候知道自己是個外向型的人?
大衛:幼兒園。從小我就喜歡叫人,上學壹路上要挨家挨戶地叫,非要叫到人家答應我,有壹次叫壹個劉奶奶,我喊半天她不答應,我就跑到她家裏喊,原來她正在蹲茅坑。
哈哈,我從小就不愛叫人,覺得那樣子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