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中醫治療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中醫治療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選取壹些中醫治療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圖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應用。

(1)頭、面、頸部常用穴位①百會:屬督脈。

體位後發際正中上7寸,相當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

治療頭痛、子宮脫垂、神經衰弱。

②囪會:屬督脈。

體位百會前3寸處。

治療頭痛、眩暈、顏面紅腫、鼻塞。

③上星:屬督脈。

體位前發際正中上1寸處。

治療頭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陽膽經。

體位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咀嚼時有牽動處。

治療偏頭痛。

⑤額中:經外奇穴。

體位印堂穴上1目寸處。

治療瞼緣炎、嘔吐、眩暈、額竇炎。

⑥印堂:經外奇穴。

體位兩眉頭聯線之中心。

治療前頭痛、眩暈、鼻病、眼病、高血壓。

⑦太陽:經外奇穴。

體位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後1寸許的凹陷處。

治療頭痛、頭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

⑧魚腰:經外奇穴。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處。

治療角膜翳、結膜炎、面神經麻痹、上瞼下垂。

⑨攢竹: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眉頭內側凹陷處。

治療頭痛、流淚、目赤腫痛、視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絲竹空: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眉梢外側端凹陷處。

治療偏頭痛、眼病、面神經麻痹。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眼內眥內1分,向上2分許。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

體位眼外眥角外側5分。

治療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視神經萎縮。

承泣:足陽明胃經。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下眼眶邊緣上。

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迎風流淚、近視、遠視、散光、視神經炎、視網膜炎、白內障等。

四自:足陽明胃經。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1寸稍內,相當眶下孔體位。

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眼痛。

完骨:足少陽膽經。

體位乳突出下方凹陷處,俯首取之。

治療耳鳴、牙痛、頰腫、面神經麻痹。

風府:督脈。

體位後發際正中上1寸,相當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處。

治療感冒、頭痛、項強、中風。

啞門:督脈。

體位第壹、二頸椎棘突間,相當於後發際正中5分處。

治療腦性癱瘓、頭痛、癲癇、聾啞、咽喉痛。

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啞門穴旁開1.3寸,人後發際5分凹陷處。

治療後頭痛、頸項強痛、咽喉痛、神經衰弱。

頸中:新穴。

體位風池穴翳明穴連線中點下2寸,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治療半身不遂、落枕。

頸根:經驗穴。

體位肩並穴前2寸凹陷處。

治療落枕、肩背痛、頸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脈。

體位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治療哮喘、支氣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陰肺經。

體位鎖骨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哮喘。

③雲門:手太陰肺經。

體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胸悶。

④俞府:足少陰腎經。

體位鎖骨內端下緣凹陷處。

治療咳喘、嘔吐、胸痛。

⑤膻中:任脈。

體位兩乳之間,前正中線。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間神經痛。

⑥天池: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乳頭外1寸,第4肋間處。

治療胸肋痛、腋下腫痛。

⑦巨闕: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劍突下1寸。

治療心慌、心跳、胃痛、嘔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經。

體位臍上6寸,巨闕穴旁開2寸。

治療胃擴張、肋間神經痛。

⑨上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5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

⑩中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4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嘔吐、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口沖門:足太陽脾經。

體位恥骨聯合上緣,正中旁開3.5寸。

治療精索痛、睪丸炎、子宮內膜炎。

氣沖:足陽明胃經。

體位臍下5寸,曲骨穴旁開2寸。

治療生殖系統疾病,下肢發涼。

曲骨: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之上方。

治療遺尿、小便不利、陽痿、遺精、白帶多、子宮收縮不全。

會陰:任脈。

體位男子為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為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間。

治療痔瘡、陰道炎、尿道炎、陰莖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脈。

體位第7頸椎棘突下。

治療熱病、頭痛、外感、項強、背痛、支氣管炎、哮喘。

②肩並:足少陽膽經。

體位大椎穴與肩峰聯線中點,肩部高處取之。

治療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第壹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療肩腫痛、落枕。

④風門: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處。

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蕁麻疹。

⑤身柱:督脈。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肩胛岡下窩的中央。

治療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治療神經衰弱、胸悶、胸痛、頭頂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神經衰弱、久病體虛。

⑩心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經衰弱。

神堂: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心臟病、氣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陽:督脈。

體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療肝炎、膽囊炎、胃痛、肋間神經痛、腰背痛。

會陽: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線旁開約5分處。

治療經期腰痛、白帶過多、腹痛、腹脹、腹瀉。

長強:督脈。

體位後正中線尾骨尖下5分。

治療痔瘡、脫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擡肩:新穴。

體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療肩痛、肩周炎、上肢擡舉困難。

②巨骨: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治療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風: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肩胛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時呈凹陷處。

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貞: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垂臂合腋、腋後皺襞盡頭上1寸(5~59)。

治療肩胛痛、手臂不能高舉、耳鳴。

⑤肩髃: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垂肩時鎖骨肩峰端直下約2寸的骨縫中。

治療肩臂痛、上肢關節痛、偏癱。

⑥曲池: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曲肘成90度時,橫紋橈側頭稍外方。

治療上肢關節痛、肩背痛、退熱、高血壓、蕁麻疹。

⑦手三裏: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池穴下2寸。

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瀉。

⑧扭傷穴:新穴體位稍屆時,半握拳,掌心向內,陽池穴與曲池穴聯線的1/4與下3/4交界處。

治療急性腰扭傷。

⑨頭痛點:經驗穴。

體位前臂橈側曲池與陽溪聯線上1/3處。

治療頭痛、頭暈、頭脹。

⑩溫溜: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陽溪穴上5寸,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線上。

治療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陽溪: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腕背橫紋橈側端凹陷處。

治療頭痛、眼痛、牙痛、小兒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拇、食指合並後,隆起肌肉的最高點。

治療頭痛、牙痛、鼻痛、眼病、發熱、面神經麻痹。

會宗: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支溝穴尺側旁開約壹橫指,尺骨的橈側緣。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外關上1寸。

治療肩臂酸痛、脅肋痛、便秘。

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支溝穴上1寸,兩骨之間。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腕背橫紋直上2寸,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關節痛、腮腺炎、落枕。

陽池:手少陽蘭焦經。

體位腕背橫紋中央稍偏尺側凹陷中。

治療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間。

治療耳聾、耳鳴、肩背痛。

腕骨: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手背尺側,第五掌骨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治療肘、腕、指關節炎、頭痛、耳鳴、嘔吐。

後溪: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頭後方、掌橫紋頭。

治療肩背痛、頭頂痛、肋間神經痛、腰痛。

少澤: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小指尺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澤:手太陰肺經。

體位肘橫紋中央橈側,肱二頭肌腱之橈側。

治療咳嗽、哮喘、肘臂腫痛。

魚際:手太陰肺經。

體位第壹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

治療哮喘、咳嗽、發熱、咽喉腫痛。

小商:手太陰肺經。

體位拇指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許。

治療咳嗽、中風、咽喉腫痛。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澤側緣。

治療心悸、心痛、肘痛、手顫。

臂中:經外奇穴。

體位腕橫紋與肘橫紋中點聯線中點,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偏癱、前臂神經痛、胸痛。

郤門: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橫紋直上5寸,兩筋之間。

治療心動過速、心絞痛、乳腺炎、胸膜炎。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治療胸脅痛、胃痛、心慌、心跳、惡心、嘔吐、胸悶。

神門:手少陰心經。

體位仰掌、腕橫紋尺側端梢上方凹陷處。

治療失眠、多夢、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關節掌側第壹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治療心肌炎、肋間神經痛、扁桃體炎。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間。

治療脅痛、中風昏迷、中暑、癱瘓、小兒驚風、精神病。

小海: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肘關節後、屈肘,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治療頸項、肩背痛、頰腫、癲癇。

落枕:經外奇穴。

體位手背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5分處。

治療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點:手針穴位。

體位在手腕內側大陵與勞宮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處。

治療足跟痛。

坐骨神經點:手針穴位。

體位手背第四、五指掌關節間近第四指掌關節處。

治療坐骨神經痛、髖關節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點:手針穴位。

體位掌面小指末端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治療夜尿、尿頻。

商舊:手陽陰大腸經。

體位食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耳聾、牙痛、手指麻木、發熱。

中沖: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許。

治療心絞痛、心痛、休克、耳鳴。

關沖: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無名指尺側端,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咽喉腫痛、熱病、肘、臂痛不能舉。

少沖:手少陰心經。

體位小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心悸、胸痛、中風、昏迷。

牙痛點:新穴。

體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間,距掌指橫紋後約1寸。

治療牙痛。

十宣:經外奇穴。

體位兩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約1分許。

治療用於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兒驚風、癔病、癲癇發作。

落零五:新穴。

體位落枕穴上5分。

治療胃痙攣、高血壓。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陽膽經。

體位仰臥,在髂前上棘與大轉子最高點聯線中點。

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下腹痛、子宮內膜炎。

②環跳:足少陽膽經。

體位側臥或俯臥,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與股骨大轉子聯線的中、外1/3的交界處。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

③風市:足少陽膽經。

體位大腿外側,直立,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處。

治療下肢關節痛、下肢麻痹、癱瘓、坐骨神經痛。

④箕門:足太陰脾經。

體位髕骨內上緣直上8寸。

治療小便不通、遺尿、下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⑤膝陽關:足少陰膽經。

體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處,屈膝取穴時,陽陵泉穴上3寸。

治療膝關節痛、下肢麻痹、癱瘓。

⑥五裏:足厥陰肝經。

體位大腿內側陰廉穴下1寸處。

治療下腹痛、尿閉、遺尿。

⑦髀關:足陽明胃經。

體位伏兔穴直上6寸與會陰穴水平線之交點。

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⑧梁丘:足陽明胃經。

體位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

治療胃痛、腹瀉、乳腺炎、膝關節痛。

⑨鶴頂:經外奇穴。

體位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治療膝關節痛、兩腿無力。

膝眼:足陽明胃經。

體位屈膝,髕骨下、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之。

治療膝關節炎。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

體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治療胃病、潰瘍病、腹瀉、腹脹、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闌尾穴:經外奇穴。

體位足三裏穴下2寸。

治療急、慢性闌尾炎。擡腿無力。

上巨虛:足陽明胃經。

體位足三裏穴下3寸。

治療腹痛、腹脹、腹瀉。

條口:足陽明胃經。

體位上巨虛穴下2寸。

治療膝關節痛、肩周炎。

下巨虛:足陽明胃經。

體位上巨虛穴下3寸。

治療急、慢性腸炎,肋間神經痛。

承扶: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臀下橫紋中央。

治療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尿閉、大便秘結。

公孫:足太陽痹經。

體位足內側,第壹跖骨基底之前下緣凹陷處赤白肉際。

治療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痛經。

隱白:足太陰痹經。

體位足拇趾內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腹脹、崩漏、多夢、驚風。

蠡溝:足厥陰肝經。

體位內踝尖直上5寸,肝骨內緣。

治療疝痛、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腿酸痛。

太沖:足厥陰肝經。

體位足背第壹、二趾縫間上1?5寸處。

治療頭痛、目眩、高血壓、閉經、乳腺炎。

行間:足厥陰肝經。

體位足拇趾、次趾縫間、趾蹼緣後約5分處。

治療頭痛、目眩、月經過多、小兒驚風、肋間神經痛、盜汗。

築賓:足少陰腎經。

體位太溪穴直上5寸,脛骨內側緣後約2寸。

治療排腸肌痙攣、癲癇。

太溪:足少陰腎經。

體位內踝尖與跟腱聯線的中點。

治療膀胱炎、遺尿、月經不調。

照海:足少陰腎經。

體位內踝尖直下1寸。

治療月經不調、子宮脫垂、扁桃體炎、神經衰弱、便秘。

俠溪:足少陽膽經。

體位第四、五趾蹼緣後5分處。

治療耳聾、頭痛、眩暈、胸痛、肋間神經痛。

陷谷:足陽明胃經。

體位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治療顏面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湧泉:足少陰腎經。

體位足底前、中1/3交界處,當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呈凹陷處。

治療頭頂痛、小兒昏迷、抽搐、中暑、腦溢血。

調經穴:經外奇穴。

體位在足底部,與足背臨泣穴相對處。

治療痛經、月經不調。

大敦:足闕陰肝經。

體位足大趾外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子宮脫垂、疝痛、遺尿。

歷兌:足陽明胃經。

體位第二趾甲外側,距趾甲角1分。

治療面神經癱瘓、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竅陰:足少陽膽經。

體位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約1分許。

治療胸膜炎、哮喘、頭痛、咽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