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答屬於稅務檢查的範籌!
稅務檢查分為:壹般檢查和稅務稽查兩種。
壹般檢查通常由主管稅務機關專管員擔任(2人或以上),對經營主體壹般稅務事項進行上門查驗,如壹般納稅人申請,經營場所查驗等。經過稅改的不斷深入,明文規定稅收管理員不得巧立稅務檢查事項,頻繁上門入戶!
稅務稽查是由專業稽查局擔任稅務檢查人,對大數據比對下違法涉稅事項或被舉報查實的納稅人依法進行全面稅務檢查的形為。通俗的講,稅務稽查是稽查局已掌握相關納稅人部分或全部違法違規線索,到經營主體來核實、深入調查!(某稽查局工作人員口授)
稅務檢查已經上升為稅務稽查,指向性已徑相當清楚。經營主體有賬外賬、二套賬事實的,可知?沒有線索就沒有稅務稽查!
稅務稽查部門大概率已通過金稅老三、行政部門信息交互等大數據,以及舉報等途徑對違法事實與線索已有掌握。
上門稽查由核實和查實兩部分組成。對線索和舉報事項核算,對未掌握事項查實!
財稅從來都是不分家的,稽查局整天研究稅務檢查事項,對於帳外帳,兩套帳怎麽操作比企業相關財務人員更熟悉!重點對營業帳薄數據、邏輯關系、銀行流水、存貨差異等,必能查實違法行為!“賬外賬,兩套賬”對於稅務稽查沒有難度!
稅局查賬,主要還是核查跟企業增值稅和所得稅相關的內容。其中以增值稅最為重要,因為增值稅的繳納意味著收入的確認,有了收入才有利潤。那麽內帳中主要記錄什麽呢?壹般就是不開票的收入,還有不能做到外帳上的費用。企業的實際支出稅局可以不管,但是要是存在不開票收入,那就是逃稅了。
查增值稅,壹般需要查這幾樣:
1、購銷合同,確認雙方是否有合作意向。有些單位內控不嚴,覺得好像不需要,但是當核查需要的時候,再提供就難了,難道攤著兩只手說我啥都沒有嗎?
2、雙方的出入庫單,物流單據。貨物是什麽時候出庫的,怎麽運輸,有沒有到貨確認函,這都是很重要的,證明妳的這筆業務真實存在的證據。如果合同沒完,需要開發票,壹定要註意,開票日期不能早於發貨日期,早了就是虛開。
3、資金往來證據。這個需要從各自的對公賬戶走賬,取得銀行的回單即可。
4、庫存商品明細賬。主要看賬實是否壹致,如果不符,妳能解釋出為什麽。比如,賬面數據大,實際數據小,那麽再從妳的個人卡上發現有跟實際收入水平不符的資金流水,那麽就有可能被認定為存在不開票收入。這就是逃稅了。再去查壹下相關人員的個人賬戶,如果存在大額資金流動,那麽肯定就有賬外賬了。
至於所得稅,主要看是否有不能入賬的費用入了帳了,但壹般稅局不會查的這麽仔細,如果所得稅稅負過低,先會讓妳自查,找出原因,大多數的做法就是寫個自查報告,交點稅就過去了。
會計有很嚴格的邏輯性,是很難做假的,即使做了假賬,實際的情況也會打臉的。
稅務稽查是如何查出“賬外賬”、“兩套賬”的?
現實中的民營企業,幾乎都有兩套賬,所謂“內賬”,主要是為了逃避稅收。設兩套賬也可能主要目的是為了轉移資金。因此,民營企業十之八九是經不起專業的深入的稽查的。對此,主管的稅務人員是心知的,不能查、不得查,因為壹查,結局很難料理,嚴重的有可能使企業面臨破產。何況,當地的主管稅務人員與企業總有千絲萬縷的那麽壹點關系。
那麽,現實中企業的“賬外賬”又是如何被稅務部門發現的呢?我把它粗略地統計和歸納壹下,大致如下:
壹、多數或主要是企業內部舉報或反映的,包括財務人員、退出的小股東和有矛盾的員工。
二、有壹小部分是稅務人員來稽查時,稅務人員從企業辦公室的墻壁上或其他不經意的地方發現了壹些資料,如客戶名單、往來款零星記錄,而這些客戶和記錄在公司報告給稅務的賬簿上是沒有記錄和記載的。
三、稅務立案稽查的企業,稅務人員在約談財會人員的過程中,財會人員無法回答而直率地做了回答或說漏了嘴。例如:稅務人員問:老板最近買了豪車,又買了新房子,資金是哪裏來的,是向公司借的嗎?財會人員答:沒有借。
但查公司最近幾年賬又沒有分紅,那就可能是另有資金來源-賬外收入。(車是公司的,房子是個人的。)
此外,專業的稅務稽查人員,從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某壹專業設備生產線能力、投資規模、貸款規模等指標中都可以輕易地推算出企業的正常產出,實際產出若與正常產出量相差過大,又沒有合理的理由,肯定存在賬外收入。當然,沒有特別的原因,稅務稽查人員是不會挖出企業“賬外賬”的,除非“稅企關系”太僵了。
那麽,有“賬外賬”的企業,如何避免風險呢?本人對此有專門的研究。但這話題已離開了本題。
有些財稅不規範的企業,是存在“賬外賬”、“兩套賬”的情況的。這些企業不免也有些擔心,會不會被稅務稽查查到了。以下,我們來說說稅務稽查是怎麽發現這些情況的。
1. 稅務稽查的起因如果壹家企業被稅務稽查,可能會有多種原因。比如收到了管理部門、風險部門推送的信息;由上級稅務機關交辦的任務;根據企業類型,行業性質,規模,稅負率,風險等級等隨機選取的案源;企業的上下遊出了問題,涉及到了檢查,委托協查;或者企業被舉報了;或者是由上級稅務機關交辦的案子等等,各種情況都有可能。
現在人工智能時代,稅務機關都有大數據,金三系統、爬蟲技術的輔助,早已不是過去要靠大量人工來完成任務了。
(1)爬蟲技術的應用
之前就有企業在網上做廣告,對該企業的某項業務進行宣傳。後來稅務機關通過爬蟲技術,發現該項業務從來沒有進行納稅申報,經調查,該企業存在偷漏稅的行為,最後稅務機關要求其補繳稅款和罰款;
(2)同行業企業相對比
而另壹家企業,將部分收入通過不開票的方式進行了隱藏,稅務機關通過跟同行業企業之間進行比對,發現了異常。因為根據這個行業的工藝,是肯定會產生5%的廢料的,壹般廢料的銷售都是通過不開票收入進行申報。而該企業全部申報的是專票收入,所以稅務機關就發現了疑點。最後,對該企業進行了處罰。
(3)電子底賬的強大
有家企業,因為顧客都是散戶和個人,所以很多都不要發票的。於是老板靈機壹動,既然這些人不要票,不如把票給別的客人吧,還可以收點“服務費”。誰知道,金三系統壹比對,發現這家企業進項都是電子元器件,銷售則是五花八門,風馬雲牛不相及,於是立即發現了企業的違規行為。
此外,稅務機關還有壹些風險預警,如果本身就存在問題的企業,也很容易被發現。
2. 企業需要做些什麽對於存在兩套賬的企業來說,根本的問題肯定是解決掉兩套賬的問題,進行兩賬合壹。當然,這個事情是壹個系統工程,急不得。對於企業的財務來說,平時還是要做好自查和風險的把控,看看企業的涉稅風險到底有多大,盡量避免被“誤傷”。
比如,報出去的資料,財務人員自己要先審核好,不要出現多個數據源數據不壹致的情況。
再者,對於財務報表中的明顯問題,還是應該要註意,比如過於大的預收賬款,有沒有及時申報收入,要查清楚。
最後,對於財務人員來說,高風險的事項堅決不能參與。
總的來說,存在財稅不規範的企業,還是應當及時進行糾偏,畢竟,現在的大數據越來越發達,“兩套賬”、“賬外賬”是比較容易被發現的。
關於這個問題回答如下:
1.稅務稽查查出賬外賬、兩套賬有多種途徑。 壹是企業內部知情人士舉報存在賬外賬行為;二是外部舉報企業存在隱瞞收入、虛構成本費用偷逃國家稅款行為;三是通過第三方信息發現企業偷逃稅款行為,比如通過查處對外虛開發票企業發現了企業偷逃國家稅款線索;四是稅務機關的日常檢查發現。比如在日常檢查中發現了企業電腦系統存在兩套賬或者通過實地現場檢查發現了企業存在做兩套賬的行為。
2.稅務機關在檢查過程不能保證所有存在做兩套賬、賬外賬的企業會被發現和查處。 即使沒有發現企業存在做兩套賬偷逃國家稅款的證據,但是稅務機關會通過綜合分析發現企業存在的涉稅風險問題。
3.並不是所有做兩套賬的企業都是偷稅行為。實務中有的企業可能做兩套賬有壹套賬實際上就是壹個流水賬,便於老板更便捷了解公司收入支出情況。如果不是以偷逃國家稅款為目的,這種兩套賬是沒有風險的。
4.個人建議財務人員不要參與做兩套賬,如果妳壹個財務做兩套賬偷逃國家稅款,這種情況財務對偷逃國家稅款有直接責任,如果偷逃稅款金額巨大,可能涉及追究刑事責任問題,壹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如果妳只是按老板要求做壹套賬,對其他是否有第二套賬毫不知情,是沒有責任的。
稅務稽查查出兩套賬的方法很多,但稅務機關稽查企業不是查是否設有兩套賬的問題,而是稽查企業的偷稅漏稅問題。另外,不是所有的賬外賬或兩套賬都有問題。
現實 中,很多企業都設有兩套賬或賬外賬。 有的企業是為了多向金融機構申請銀行貸款 ,而虛增資產、營業收入和利潤等,並經過審計機構審計出具了審計報告(在此多說壹句,被審計單位花錢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其真實性和準確性有多少水分?)
還有的企業為了少繳稅款,隱匿收入 ,購買增值稅進項稅發票加大進項稅抵扣,虛列成本費用,虛列資產、負債等方式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這種假賬不是財務部門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企業內部多個部門,以及外部供應鏈客戶聯動來完成。
還有的上市公司為了圈 錢也不惜做假賬。
當然有的企業的賬外賬和兩套賬, 只是為了內部核算和管理,在正常的核算之外,按照業務發展的需要而細化了企業的核算內容,也就是經營或管理會計的內容,更多的是滿足企業內部和經營管理。這類核算系統與假賬無關。
實質上, 稅務稽查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查企業的兩套賬或賬外賬,而是為了對偷稅漏稅的企業形成震懾,那麽 稅務機關是通過何種途徑來稽查企業的偷稅漏稅行為?
1、金稅三期( 還有即將上線實施的金稅四期)的強大功能,想必納稅人企業都很清楚,比如企業的銷貨、收款和增值稅發票開具,以及企業的存貨是否異常,都可以通過的金稅系統捕捉到,進而對企業做進壹步的核查。
2、企業的實際稅負率的異常, 比如增值稅稅負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企業所得稅稅負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應該說,企業實際稅負率過高過低,對企業來講都是風險。那麽稅務機關對企業持續的稅負率異常,就會對企業進行稽查,進而發現企業偷稅漏稅的問題。
3、稅務機關可以根據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發現企業涉稅的異常。 比如,企業連續多年虧損,但還有現金流不倒閉;企業的應收賬款余額特別巨大,與企業的實際經營收入不匹配;企業的存貨余額很大,占當期的營業收入比重很大;企業多年盈利,但就是不分紅;企業只有銷項稅,但沒有進項稅,或只有進項稅,但沒有銷項稅的異常情況等。當企業的財務數據出現異常時,就會出現預警。
4、稅務機關接到舉報 ,或增值稅專用發票協查等都會牽出企業在涉稅中的問題; 還有是上下遊 客戶存在偷稅問題等,進而查到了關聯企業的情況也很多見。
總之,稅務機關稽查企業偷稅漏稅的手段很多。作為財務人員應避免參與企業惡意做兩套賬的行為,尤其是偷稅漏稅,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空間會越來越小。
2021年2月24日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俗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企業設置“賬外賬”、“兩套賬”,90%的可能是想偷稅漏稅,那稅務是怎麽知道企業偷稅漏稅的呢?本人在稅務師事務所工作,與企業和稅務之間的聯系都比較密切,對於稅務怎麽知道企業設置“兩套賬”、“賬外賬”這個問題,應該算是有發言權,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以下兩個原因:
壹、內部原因 1、知情人舉報這個原因是最直接,也是最準確的。
以前我曾經接觸過壹個建築公司,會計小王離職了,別的員工離職,公司都是按標準支付給員工離職補償金。可是,小王在工作過程中得罪了老板,在離職時公司壹毛錢的離職補償金都沒支付,小王覺得很不公平,就去找老板交涉,幾番交涉下來,小王不僅沒得到應得的補償金,還遭到了老板的壹番羞辱。小王壹怒之下,跑到稅務局實名舉報公司偷稅漏稅,由於小王掌握著公司財務的壹手資料,這證據是鐵板釘釘的事,而且是實名舉報,稅務必須去檢查。
2、企業財務不規範,數據異常,引起稅務風險提示很多企業為了節省人員開支,不重視財務工作,認為會計能記個賬就行了,所以,招會計的時候,不顧業務水平,只要工資低就行。
殊不知,業務水平不過關的財務人員,給企業帶來的稅收風險是巨大的!
比如:我以前接觸過壹家企業,找了個代賬公司給記賬,代賬公司安排了壹個剛畢業的小孩負責他家的賬務,只知道報個稅,賬做得壹塌糊塗,上傳到電子稅務局的報表邏輯關系都不對,稅務風險排查需要寫說明,這個記賬的小孩不會寫,怕領導批評,就壹直沒寫說明,也沒去稅務解釋,最後稅務上門檢查,發現該公司漏繳了增值稅100多萬元,沒辦法,補繳稅款、滯納金,並被處以0.5倍的罰款;
二、外部原因 1、常規性稅務檢查稅務在每年都會有檢查指標,比如針對某行業,每年必須要求完成20%的檢查比例,這樣的話,隨機抽查,就有可能檢查到妳家;
2、稅收任務繁重,必須上門檢查稅務工作者有財政收入任務,這是不爭的事實,稅收任務完不成,怎麽辦?肯定要挑壹些有稅款的單位進行檢查,讓他們補繳稅款。
妳可能要問,稅務怎麽知道哪個單位有稅款沒繳足?這還要問嗎,基層的稅管員每天就是面對那幾戶納稅人,企業什麽情況,不能說100%了解,也得知道個大概吧!
3、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排查現在的大數據強大到妳無法想象,稅務會根據妳公司開具的發票、申報的稅款、繳納的社保等數據,設置N個風險點,壹旦妳公司觸發到風險點,就會引起預警,然後層層推送,最後要求企業出具說明或者直接上門檢查,這樣的話也很能發現企業的貓膩。
總之壹句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設置“兩套賬”、“賬外賬”是違法行為,不要存僥幸心理!只需這幾種方法,兩套賬的企業99%都會被查出來:
第1、員工人數與收入規模不匹配。
第2、員工工資多年穩定不變,多數員工工資按當地最社保繳納標準發放。
第3、員工計件工資表上的計件數量與實際產量相差甚大。
第4、公司生產用水電費與公司的產量規模嚴重倒掛。
第5、公司財務人員和老板私人卡存在頻繁的大額資金流水。
第6、公司同壹套財務軟件存在多個賬套。
第7、公司預收賬款較大,與公司的規模不相匹配,或者預支賬款長期掛賬。
第8、公司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余額較大又沒有明確的應付未付理由。
第9、公司將資金大量轉壹次個人(包括老板)掛賬其他應收款,又沒有充足的理由。
以上幾點希望對您的提問有幫助。
看看那些回答真想笑。
1、稅務機關人員,懂會計的沒幾個。他們對稅收政策在行,但對會計的認識未必很高深,查帳外帳是審計事務,讓他們審計,他們只能是偶爾僥幸能夠查出,而且查出的原因源自舉報居多。
2、本人在國審混過壹下,專攻奇難雜癥。可以說,真的沒查不出的假帳,只要妳想查,而且有時間有精力去查,沒有查不出的。壹般所謂的帳外帳、兩套帳或偷稅漏稅,都是小兒科的了。幾乎是手到擒來。但方法是層出不窮,更不可能被被審計單位事先洞察。如果他們知道妳的方法,那他們早有防備,甚至重新做壹套帳專門給妳查,妳還能查個啥?
所以,補查單位提供的資料,我都是不怎麽看的,因為我的審計通知書提前發給他們時,他們都專門請高人審查過資料才交給我們的,我再審這些,有意思嗎?他們有錢,聘請的人同樣不是壹般的高人。
具體方法在這裏也不宜公開直說……反正讓人跳樓的也有;讓老板交待連老婆及合夥人都不知道的 過千萬元 私房錢也有;私人老板坦言偷稅額大概不到2億的也不少(斬獲偷稅無數,但我非稅務部門稽查身份,所以從不舉報。反而審計某副省級城市的國稅地稅時,令不少企業補稅上百億);讓被查人簽名確認時他們直說:簽名是死,不簽名也是死的也有……
存貨賬實不符,稅務局只要到倉庫壹盤點,發現倉庫與賬上的存貨不匹配,很容易就會察覺兩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