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過去四年多了,但到現在我都還清晰記得,那時好好的晴天瞬間又淅淅瀝瀝的開始下起雨來。原本就有點悶有點累的心情,為此似乎又更增加了些。
錦裏那古色古香的正門,窈窕玉立立在大家面前時,轉瞬間勾起了好心情。小夥伴們為此顧不上細雨,壹聲雀躍,拔腳棄我先奔了。
錦裏正門上書有:對聯:史標三國輝秦漢,客聚五洲樂古今。
據晉常璩《華陽國誌·蜀誌》:“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裏橋南岸道東邊起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宮也。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裏也。”
古代即以錦裏為成都之代稱,現錦裏古街依托成都武侯祠,北鄰錦江、東望彩虹橋,風華與繁華與北京王府井等老街齊名,被譽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步入錦裏大門,但見古閣櫛比,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擡頭放眼往門樓裏壹望,馬頭墻、飛檐角、粉墻黛瓦,欲藏含露的映入眼簾。
映入眼簾的還有古色古香的青磚白墻、紅燈籠、木板門、雕花窗、小青瓦……。
行走在石板街上,望著懸掛在廊檐壹排排的紅燈籠,青磚白墻光影斑駁裏,壹時宛如徜徉在三國歷史的長河裏。
在那壹刻,我感受到了它的繁華、精致和韻味,同樣也感受到了它的厚重和滄桑。
入大門右轉,在錦裏書苑閑庭踏步。青衣美人紅茶館,小二清茶小吃點,無不在恭候著流水的過客,匆匆的旅人。
錦裏深處,小夥伴們走的七零八落,人流中尋不見蹤影,想必這裏的三國風情,嬌顏古典美女,早已讓他們丟掉了魂,迷失了蹤。
我索性也不追趕了,按著自己的步伐喜好,這裏看看,那裏瞧瞧。流連於民間藝人作坊,沈醉於酒肆茶鋪,川味小吃……。
招牌搖曳下、燈籠高懸間,恍恍惚惚,竟感覺如同隔世,有壹種穿越歷史獵奇和浪漫。
古錦裏曾是巴蜀最古老的商業的街道之壹,繁華也曾列華夏之最,秦漢、三國時期更是聞名全國。
現在的錦裏街道全長550米,但寬不足4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
錦裏的亭臺樓閣、酒肆茶鋪、牌坊橋梁,每壹樣都被賦予了濃濃的巴蜀風情。
錦裏承載著濃厚的三國文化,無論是商鋪酒樓還是旅遊景點,無論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與三國的錦官城相映相襯。
越往裏,錦裏巷子也就越是深淵曲折。流水小橋、綠樹房舍,文化與歷史都完美的融合。
那家蠶絲被手工坊,木窗之下紡織機前,漂亮的織娘劄紮弄機杼,脈脈不得語。
不遠處的民俗畫賣鋪,壹著黃色錦衣清秀女孩,端坐於店內,執筆作畫。身邊人流喧囂,似與其如隔石壁,竟未有半絲影響。
店內畫作或卡通或水墨或工筆,動物和山水風景均是天真可愛,雅趣精美。
舊時風土人情、小吃、童謠、動物等等,無語勝有語,都壹壹展現在那小小宣紙之上。
前面那家火紅火紅的剪紙鋪很快又吸引了我的目光,精巧的窗花、紙花、剪花,琳瑯滿目、喜氣洋洋的掛滿了店面。
奇藝書法的小賣鋪邊上,是賣彩色掛飾的手工鋪。穿漢服的小姐姐低頭坐邊上,遠望過去真是壹道美麗的風景。
錦裏工藝品、土特產,有著獨特的三國文化和四川民風民俗魅力,可以從那些的風物裏找尋到歷史的故事,也能從這些蘊藏的故事中,體會到往昔的繁華。
張飛牛肉店的帥旗很是張揚的掛在街道中央,門前賣力吆喝的小二粗看之下,竟有幾分像黑臉張飛。
難道昔日蜀國的五虎上將,為生計,如今淪落為打雜的夥計?
若睜眼能睡覺的真張翼德地下有知,必從歷史的深處挺著丈八長矛,跳上酒樓三米多高的青灰墻頭,發出當年在長板坡的壹聲怒吼:爾等休得張狂,且吃吾壹矛!
猛張飛現如今賣牛肉,倒與其發達之前賣酒屠豬身份相符,就不知劉備哥哥還賣草鞋否,關羽哥哥還推車販棗否?
錦裏壹路走來,沿途不時遇見取名為結義樓、銅雀臺、三國英雄的酒肆飯店,還以為壹下子穿越千年,夢回三國了。
再往裏走便是劉關張戲臺,茶水、靠椅、八仙桌已經備下,只等鳴鑼開唱來壹出小喬出嫁了。
古街中央,壹棵古銀杏立本橋邊。此樹據說有1700多年歷史,樹上掛滿了眾多許下心願的紅色錦囊。當地人說,風每吹動樹上的錦囊壹次,就代表為許願人祈福壹次。
古銀杏附近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壹座石板橋跨溪而過,這在錦裏是難得的環境清幽之處。
旁邊還有壹座古井,取名為“阿鬥井”。石板拱橋下是涓涓的溪水。靜立橋上聽著那窸窸窣窣的流水聲,那真是壹種美好的感覺。
錦裏延熙大道中段的青瓦長廊裏,陳列著壹百多件宋代石刻,歷史遺風猶存。
我們卻無心觀看,走馬觀花。現在想來,甚是遺憾,其實是錯過了最值得打卡的地方。
我們也隨大流跑去了掛滿大紅燈籠的福壽巷,撫摸著那厚重石墻,望著屋檐下垂落的水滴,許下了許多心願。
壹串串紅燈蘢,壹滴滴水珠,潤濕了心情,也浸潤了歷史。正所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煙塵錦裏中,江村八九家。
夜色裏,風韻猶存的老板娘攔住匆匆而過的我們:老板吃個飯再走唄,四川的麻婆豆腐知道誰創始的不,就我們店老老老板娘啦,所以我家的麻婆豆腐是全國最正宗的。
老板娘壹邊說壹邊笑,笑得花枝招展,抖落壹身疙瘩。
我們倒不在乎麻婆豆腐正不正宗,剛巧餓了,有飯有菜就行。
隨老板娘上樓,選壹靠窗座位坐定,品著清茶,默默地望著樓下熙熙攘攘的遊客,專註的聽著吆喝聲裏混雜著孩童的嬉鬧聲,發現這也是壹種陶醉。
錦裏戲裏戲外妳我是誰,斑駁了那流水歲月,苔綠了那長長的青石板街。觀紅塵紛囂、睹世事繁華,宛若又現了千年前的盛世風華。
成都的小吃文化最為豐富,錦裏跟寬窄巷子壹樣,有小吃壹條街。小吃能夠讓妳眼花繚亂,滿足妳的口腹之欲。
我們吃飽後,又從錦裏這壹頭走到了那壹頭。百年木板門,千載石板路,無處不在向我們訴說著故事。
燈籠隨著微風搖曳,燈光迷離,壹種莫名的傷感湧上心頭,也許人生就是聚合又分離,不必為此糾結和憂傷。
望著長長的巷子,假如壹個雨夜,人煙稀少,這裏豈不正是戴望舒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