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範仲淹年少時就有非凡的誌向,對於個人的富有、貧賤、贊美或詆毀、快樂或憂愁,壹點都不動心,而是慷慨激昂有誌於天下。
出自:《續資治通鑒》卷五十二
原文:仲淹少有大誌,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無壹動其心,而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壹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創之。
譯義:範仲淹年少時就有非凡的誌向,對於個人的富有、貧賤、贊美或詆毀、快樂或憂愁,壹點都不動心,而是慷慨激昂有誌於天下,經常自己誦讀:“士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
每當慷慨激昂討論天下事的時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壹時之間士大夫風氣大大振奮,紛紛崇尚風格品節,這是範仲淹首先倡導的啊。
擴展資料:
《續資治通鑒》作者為畢沅(1730-1797年),清江南鎮洋人,字鑲蘅,號秋忛,官至湖廣總督。他對經學、史學、小學、金石學等,皆有涉獵和研究。
《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清畢沅撰。畢沅生前僅初刻103卷,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220卷。《續資治通鑒》跟《資治通鑒》有不少出入,續通鑒大量引用舊史原文,敘事詳而不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