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東南快報 和海峽都市報07年年度盤點之異同

東南快報 和海峽都市報07年年度盤點之異同

創刊伊始,《海峽都市報》就奉行“全省戰略”,以福州為中心,不斷向外擴張。《海峽都市報》把發行範圍分成A、B、C、D四個區域:A區為福州城區;B區為閩南的廈漳泉三角地區;C區是福州8個郊縣;D區則是南平、三明等內陸城市。其中,A區、B區加起來的發行量占到總發行量的80%。這種“點面結合”的方式,為《海峽都市報》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礎。

與250萬元的開辦費相比,福建日報社在《海峽都市報》初創階段實行的壹項政策顯然更具戰略意義——賦予《海峽都市報》獨立法人的資格,允許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海峽都市報》成長軌跡與其它城市同類報紙幾無二致。憑借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吸引讀者眼球,憑借自辦發行大力開拓早間自費市場,憑借廣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動策劃促進廣告銷售。壹些重大新聞事件成為《海峽都市報》騰空而起的壹個個節點。譬如,1998年法國世界杯期間,報紙借機擴版至16版(與晚報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報紙銷量很快超過6萬份;當年底,《海峽都市報》實現盈虧平衡;2002年,實現廣告收入8000萬。

在《海峽都市報》創刊之前,福州市委機關報《福州晚報》已經營了15年,占據著福州報業市場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報》廣告經營額突破5000萬元,處於國內同類報紙的壹流水平。

面對《海峽都市報》強勁的上升勢頭,《福州晚報》采取了壹系列應對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報印刷廠引進進口印刷設備,投產了福建省內最先進的彩色生產線。世界杯期間,也擴版推出《世界杯金頁》,同時提早出報,在福州城區增設了30個報紙零售點,彌補發行時間劣勢。

在競爭中,《福州晚報》開始檢討自身的不利因素:其壹,報種單壹,既要承擔機關報職能,又需與都市報展開正面競爭;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時間短,不利於爭奪零售市場。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報》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與讀者見面。10月1日,《福州日報》正式創刊,承擔機關報職能,《福州晚報》也正式改版。

抱著在市場上壹試身手的態度,在辦報上,新創辦的《福州日報》強調 “黨報也要在市場上有所作為,堅持弘揚主旋律的方針不能動搖,但表現手法應該多種多樣,要按新聞規律報道市委、市政府活動”;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報》的大多數員工由社會招聘而來;經營上,單獨組建發行隊伍,並大力拓展房地產廣告,承辦福州住交會……

在《福州日報》依靠黨報優勢和制度創新迅速持平並贏利的同時,《福州晚報》也在采編、用人制度、發行結構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實行“雙向聘任”上崗,將福州八縣(市)和外埠報紙發行交由郵局發行,保持市區的自辦發行,集中力量覆蓋城區讀者。

但毋庸諱言,由於歷史慣性,《福州晚報》辦報方針壹度在傳統機關報和都市類報紙之間遊移,對《海峽都市報》重視不足且防禦措施不夠得力,這大大延緩了晚報品牌優勢向新報紙的嫁接,在壹定程度上消解了寶貴的無形資產。隨著《海峽都市報》進壹步做大和新生報紙加入戰團,《福州晚報》廣告出現了下滑。

2000年,《海峽都市報》的發行量已號稱20萬,報紙發展達到誕生後的第壹個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準備發展拓伸產業,並與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營業部達成授信6億元人民幣的銀企合作協議,額度創全國媒體之最,壹時成為轟動性新聞;此外,還計劃著手將該公司包裝上市。這些設想後來因種種原因沒能實現,但其強勁擴張的勢頭為福建報業市場描繪出巨大的想象空間,這讓其它報紙心動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經濟快報》成功從壹家國企融資,改版走綜合性都市報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福建省分會旗下的《東南快報》創刊。

面對“群狼環伺”的局面,《福州晚報》在壹年之內兩次擴版。為解決擴版所帶來的資金緊張問題,報社決定廣告提價;這次提價後來為福建報業同行所質疑,它致使部分廣告商轉投其他報紙。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報》改為早間出版,加入早報市場爭奪。

福州報業市場顯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態勢。

■2000-2004年,爭奪福州

·《福建經濟快報》出局

最初,至少從辦報方針看,《福建經濟快報》嘗試著實行差異化競爭,它提出以主流新聞覆蓋高端讀者的訴求;在經營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資,《福建經濟快報》采取了強力擴張策略,報紙很快由周五刊改為日報,版面由對開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擴張的同時,這些努力並沒能帶來廣告經營的同比增長。更為致命的是積累的債務問題。

為保全資產,2003年,《福建經濟快報》最大的債權人福州晚報社印刷廠(***計超過1000萬元的債權),向法院提起訴訟。4月初,法院依法凍結了《福建經濟快報》房產及資金賬戶,報社資金鏈就此斷裂。

2003年6月6日,在創刊整整3年後,《福建經濟快報》宣布休刊。這引發了福建報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樣的規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擴張策略。

《福建經濟快報》的出局對福州報業產生了有重大影響。它的大部分讀者,被《東南快報》接收。而《福州晚報》的1000多萬債權也未能保全,這對於急需資金的晚報來說,打擊沈重。此消彼漲間,《東南快報》贏得了機遇。

·《東南快報》挑戰

2003年3月,《東南快報》成功說服《海峽都市報》發行部的數位骨幹轉投陣營。此事通過互聯網在全國報界流傳甚廣,被視為福州報業競爭升級的序幕,但同樣也激起了《海峽都市報》強烈警覺。

2004年元旦,經歷了編輯大綱調整、激勵機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後,《東南快報》擴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數上與《海峽都市報》基本持平。5月,《東南快報》挑起發行大戰,在“五壹”黃金周期間將訂報促銷品價格翻了壹番,希望在廣告投放旺季來臨前把發行量推向新臺階。

同時,《東南快報》推出以“福州+廈門”為重點的發行概念,在廈門加大投入,號稱拿下4萬份的發行量,以此對抗《海峽都市報》以“福州+泉州”為重點的發行理念。壹時間,《海峽都市報》30多位員工流失。有網友在BBS中稱:“福州報業進入戰爭狀態”。

面對挑戰,《海峽都市報》在穩定隊伍的同時,迅速應戰。2004年3月3日,進行大規模的改擴版,強化CI設計,實行導讀式頭版;報紙改為分疊式,便利讀者閱讀……在發行上,則在5月回敬對手壹個名為“初夏送清涼”的發行促銷戰。

在壹來壹往的攻守中,《海峽都市報》守住了陣地,並在經營上擺脫了2000-2002年的緩慢增長狀態。福州城五區的訂閱量有了明顯上升,全省發行量最高號稱達到40萬份;同時廣告增速達到了歷史同比最高點。2003年,《海峽都市報》廣告收入首次過億。2004年,廣告收入更是高達1.7億元,較2003年同比增長47%(據記者的調查,全省報業廣告收入總額的同比增長幅度約20%)。

而《東南快報》也擴大了戰果,發行量有了明顯增長。據悉,如果不計在廈門的巨額發行貼補,《東南快報》2004年應略有盈余。

在福州報業競爭最激烈的“2003-2004賽季”,人力流、資本流出現的異動,同“口水戰”交織在壹起,壹時為全國同行所關註;同時,壹號兩刊、融資方式等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為競爭增加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競爭指向閩南

·省報集團的閩南布局

廈門是《海峽都市報》創辦初期的重要目標市場,1997年,《海峽都市報》在廈門設立了相當規模的采編、經營分支機構。1999年3月9日,福建日報社將旗下壹張嚴重虧損的報紙移師廈門,投入400萬改造經費創辦《海峽導報》,接管《海峽都市報》在當地的市場份額。

《海峽都市報》隨之將閩南發展的重點移至泉州,創辦“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獨立刊號的《海峽都市報·閩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閩南新聞版”,配以《海峽都市報》的“全省性”***享版面在閩南發行。

省報這種通過地理布局實現子報差異化競爭的模式,最初也許是源於被動式的、改造虧損子報的目的。但隨著市場格局的逐漸厘清,這種舉措的戰略意義逐漸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廈門壹線,城市化水平居於全國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普遍偏小。福州作為省會,城市人口也不過200多萬。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異地擴張的動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個30億元以上(產值)規模的產業集群分別有5個在福州,2個在廈門,10個在泉州,三地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經濟壹體化程度較高。經濟上的同壹性,是異地擴張的客觀條件。

2002年8月,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後,集團布局調整速度明顯加快。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陳逸清坦言:屬於集團松散型子報的《福建經濟快報》的休刊,讓他考慮了很多問題——同城報紙同質化競爭、子報如何規避風險、集團的合理發展速度、未來發展方向等等。

省報集團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壹線三點”謀篇布局,直觀地體現在印刷廠的設立與擴張上。集團成立後,省報集團投資過億改造福州的印務中心;同時,在廈門和泉州也分設了印廠。在經濟上,三個印刷廠2004年為集團貢獻了1765萬元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為集團子報的異地擴張積蓄了切實的物質資源,顯示了集團堅定的擴張決心。

·廈門變局

作為市委機關報,2004年,《廈門日報》擴版至日均對開24版,自費訂閱率高達78%,這是兩個位列國內同類媒體前茅的數據。(廈門全市人口200萬強,其中戶籍人口130多萬;而對報紙經營最具含金量的“島內戶籍人口”僅60余萬,從理論上說,平均每5個“島內戶籍人口”就擁有壹份《廈門日報》。)

2004年,廈門日報社旗下各報的廣告總收入超過1.5億,其中《廈門日報》約占80%,並成為全省唯壹的進入納稅300強的報社(居第86位),這同樣居於國內同類媒體前沿。這樣的成績得益於《廈門日報》56年來積累的品牌優勢。事實上,在1999年《海峽導報》創辦之前,《廈門日報》幾乎獨享廈門這塊福地……

2001年11月《海峽導報》連續刊登宣傳廣告,為改版、擴版造勢;當月,由四開16版擴至24版。同時,對編輯方針進行微調,收縮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編、發行力量,集中優勢資源加強原創新聞和本地新聞,力求融入並搶占廈門本地市場。當年,《海峽導報》實現了微利。

其後兩年,《海峽導報》通過引入廣告代理制,以分類廣告及展會策劃為突破口拓展廣告空間;在不斷擴版的過程中,通過開設“社區新聞版”等形式,策劃“新聞進社區”,推廣入戶征訂。

2004年,《海峽導報》的廣告收入較上年增加2000萬(同比增加60%),達到5200萬的歷史高位,地產等高品質廣告開始出現較大幅度增加。

面對《海峽導報》的競爭,居於領先地位的《廈門日報》通過建立新聞改革的長效機制來維持自身的強勢地位。2001年10月22日,《廈門日報》的社慶日,《廈門日報》在開辦“讀者節”的同時改擴版,引入都市報的先進理念,強化“更有活力的新聞”。迄今為止進行的五輪改擴版,有效強化了隊伍的市場意識,使其自費訂閱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壹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為了增強版式視覺效果,《廈門日報》設置了版式總監,這在同類報紙中可謂“先鋒”。

但壹個不爭的事實是,征訂占比90%以上的發行結構,降低了《廈門日報》在零售市場上的號召力;旗下的《廈門晚報》與日報捆綁發行,二者發行重合率高達95%,同樣在零售市場上作為不大;另壹張子報《廈門商報》,則尚未擺脫虧損。

零售市場的空白,為《海峽導報》在1999-2001年渡過艱難的初創期,留出了市場空間。

目前,在廈門的零售市場上,《海峽導報》《海峽都市報》《東南快報》以及泉州日報社旗下的《東南早報》,大多委托壹家由《海峽導報》培植起來的隊伍零售,壹元錢買兩份報紙的報價結構,使零售市場出現了“競爭+搭售”的局面。各報間伴生的競爭關系,互相制約卻又具有壹定的穩定性。

作為挑戰者和零售市場上的領先者,《海峽導報》的壹項重要任務仍是擴大並穩定征訂量,以獲取高質量的受眾群體。隨著發行結構的調整,《海峽導報》在島內的零售量占發行量的比重逐漸降低(2003年,約為50%;2004年約為30%,絕對數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數據,經多方印證後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廈門島內,報紙的零售總量只約為征訂總量的1/6。

廈門的零售市場如何打破僵局,讓人拭目以待。

2005年,《廈門日報》廣告增長目標定為10%的增幅,考慮到其基數,這應該是相當好的業績預期。而《海峽都市報》的增長預期是1600萬。兩家競爭對手的增幅預期相差並不大。但對於《廈門日報》而言,維持強勢並不意味著永遠取得強勢。福建報業的消息人稱:廈門日報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內,在可融資的經營領域引入國有資本,改造旗下的壹張子報,以此正面對抗《海峽導報》的競爭。

·《泉州晚報》正面出擊

1985年創辦的《泉州晚報》是泉州市委機關報。作為壹份以晚報命名的黨報,它壹直強調做“黨報、晚報”的結合體。在《海峽都市報》進入泉州之前,《泉州晚報》的利潤率壹度高達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報》推出《東南早報》,力求打造壹份“立足泉州,閩南概念”的區域性都市報,通過“做強母報,發展子報”來完善報業結構並穩定市場占有。此時,《海峽都市報》在泉州已有超過5萬份的發行量。

同時,“閩南概念”讓《東南早報》每年需為在廈門發行補貼700-800萬元,而每年來自廈門廣告收入僅100萬元左右。

福建報業的許多同行質疑此舉是“同質競爭”,是“把左口袋的錢拿出來放進右口袋”。但《泉州晚報》總編輯施能泉對此的回答是“《東南早報》就是要針鋒相對地搶市場。如果我們實行所謂差異化競爭,就是把市場拱手相讓。對整個報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創辦《東南早報》雖然降低報社的利潤率,但如果沒有這張報紙去占領、鞏固市場,以後《泉州晚報》能否‘守得住’就難說了。”

經過數年經營,2004年,《東南早報》實現了較快增長。版數由年初的四開32版擴為年末的56—64版,發行量增長60%以上,廣告全年實收3928萬元,基本實現了當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報》當年的廣告實收額也達到7308萬元,整個報社的利潤3000萬元。

但業內人士分析,《東南早報》讓泉州晚報社至少損失了1000萬元利潤。

值得壹提的是,與《東南快報》在2003-2004年的爭奪,使《海峽都市報》在泉州的采編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峽都市報·閩南版》的當地新聞版數才逐漸恢復正常,這在壹定程度上延誤了《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觀上為《東南早報》的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空間。

即便如此,《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在泉州也號稱擁有14萬份的發行量,擁有不俗的影響力。作為省報集團的壹個新生兒,《海峽都市報·閩南版》的投入規模、發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報集團在泉州還有壹份《石獅日報》虎視眈眈……

參考資料:

/GB/40710/40715/364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