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貴陽到惠水,約莫壹個半小時的車程。前往盛華參觀,壹所未曾聽聞的學校,沒有虔誠的拜訪之心,沒有未知的探索之欲。權當是壹次外出放松——呼吸山間的新鮮空氣。
大巴駛入百鳥河數字小鎮,行走在景區曲折蜿蜒的林間公路,路的兩側山腳下,順著山勢蜿蜿蜒蜒著十公裏之長的棧道。鋼筋水泥澆築支柱梁架,地板扶手全以純木鋪就,公路走到哪裏,棧道走到哪裏,雖為人設,不破壞風景而打破了山的單調。
來到盛華職業技術學院門口,映入眼簾的是校門側壹枚醒目的標誌。標誌的主體是壹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樹上有鳥。學校坐落於百鳥河,貴州多銀杏,貴陽周邊就有9棵5000年齡的銀杏。銀杏代表了堅韌、沈著、純情,鳥兒象征著莘莘學子,也是自由,“樹”是他們的樂園。在國內,見慣了千篇壹律的體育、銀行、學校標誌,鮮少見壹所大學以“樹”作為標誌主體。這不免勾起了我的壹絲興趣。
遠處高山煙霧雲繞,壹間間建築錯落在山腳下。盛華的校園並不大,作為大學生不過三四千。壹個上午走訪唐人坊非遺學院、虛擬現實產業發展學院、茶學院以及盲人學院。盛華的專業布局連接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非遺學院非遺學院建立有“民族服飾博物館”,據說其館藏民族服飾省博的相關收藏都不及,並與唐人坊開展校企合作,北京的唐人坊遇見貴州的少數民族,將傳統通過現代設計,賦予其當代意義。茶學院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學校附近的山丘就是茶場,從種茶、采茶、制茶、售茶到茶藝“五維壹體”培養茶專業人才。當我們在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的時候,盛華給出了很好的答案。盛華地處雲貴高原,偏居西南壹隅,甚至不在省會城市。這樣壹所為貧困學生服務的公益學校,不僅開設管理專業,還有VR虛擬現實專業。學校附近就是以“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為引領的新型產業園——百鳥河數字小鎮。百度、印孚瑟斯、聯想等大批國內國際著名的大數據企業落戶此地。盛華還是是貴州省唯壹招收盲人的學校,作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為了給盲人壹個相對安全、安靜的環境,盛華將盲人學院設置在遠離教學區的山腳下,五間暖黃色調的木質小屋錯落期間。學院成立貴州省首支盲人樂團,世界冠軍蔡麗雯通過“指尖上的高考”亦在此就讀。每位盲人學生有獨立小屋,壹間溫暖的小屋內,壹位盲人同學為我們即興打了壹段架子鼓。在黑暗的世界,有無形的音樂陪伴,也有同伴有老師。
午飯間隙,我們來到茶學院,學生特意拿出其團隊自制的“盛華情”茶請我們品茶。茶歇聊起學校種種,學生對學校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對來這裏教書的各國誌願者,學生更是感激有加,老師無論其生活、學習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學生自信心重塑的重要源泉。特別是談起最近身患腎衰竭的同學,老師同學們慷慨無私的捐獻,說到動情處對學校的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在盛華的壹個上午,我壹直有兩個疑問。壹是為何修建蜿蜒十公裏之長的棧道,二是校園的鴿子為什麽如此肥胖(這是我見過的最肥胖的鴿子)。
帶著這兩個疑問,執行副校長楊紹先為我們作了“公益興學,教育扶貧——培養高尚的職業人”的主題分享。
楊校長首先以“師”、“情”、“善”、“愛”、“魅”五字闡釋“育人者”教師的情懷,這也是盛華的辦學目標——培養高尚的的職業人。樸素的壹句話,道出了“人”的主體性。
如何培養高尚的人?盛華通過“六個系列教育(感恩、榮譽、誠信、團隊、責任、自強)”、“六個習慣養成(微笑、問候、普通話、碗凈、園潔、說英語)”、“壹項愛心捐贈”、“兩禁兩減少壹分類(禁煙、禁塑料袋、減壹次性袋、減熟食出堂)”、“星級管理(星級廁所,星級寢室;星級教室,星級早操;星級校園,星級宿管;星級管理,星級學幹)”五個模塊開展工作。楊校長和我們分享起韋秀麗、劉政響同學的感人事跡,在談到韋秀麗“醫生說我還能活三個月,但我活了二十三個月”的時候,壹度哽咽落淚。而身患癌癥的劉政響與楊校長的多次“交鋒”可能是其壹生中最多彩感人的故事。楊校長調侃起校園裏的鴿子,原來這些鴿子是學校的公益活動:每投餵壹次鴿子捐款五元,結果學校的鴿子越來越肥,至此大家才恍然大悟。在學校的安全管理方面,楊校長從兩個方面作為抓手:壹是“三床兩七點”,二是“五怕”。所謂“三床”即“早上管起床,中午管戀床,晚上管上床”,“兩七點”即“早上七點出校,晚上七點歸校”。學校地處山區,校園周圍人跡稀少,將“山、水、車、蛇、疾”作為“五怕”納入日常時時提醒學生。而自校門口起始的蜿蜒十公裏的棧道,便是學生生命的“安全橋”。
如何培養職業人?盛華圍繞“兩化兩型”進行打造,“兩化”即“國際化(壹口英語)”與“個性化(壹項特長)”,“兩型”即“文化型”與“技能型”。在教學課堂,盛華以“素質培養”和“能力評估”為核心,前者強調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後者強調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盛華註重同國際接軌:來自歐美和香港的115名誌願者到這裏教授英語等,他們每天不只是單純上課,還同學生壹起運動、壹起生活,使學生真正擺脫“啞巴英語”。以大數據產業鎮為依托,互聯網營銷學院的“上課就是上班,老師就是經理”;虛擬現實學院以VR創造世界,努力將其打造為解決教育均衡問題的重要手段;工商學院的“3+EQ”與“VR英語”;茶學院的“五維壹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的“作業就是作品,作品就是產品”;盲人學院的“康復治療”和“現代流行樂”。盛華的“項目驅動化”教學初見成效,培養的學生“畢業能就業,就業能上崗,上崗能頂崗,頂崗成骨幹。”
盛華的執行校長孫偉博士有壹篇樸實的文章《盛華學院要辦不壹樣的職業教育》,文中談起從北京到貴州想辦壹所什麽樣的學校?孫校長說“想辦壹所不壹樣的大學”並對“不壹樣”做了詳細的闡釋。這個“不壹樣”,就是執行副校長楊紹先身體力行的每壹個細節,是學校“微笑廣場”墻壁上印在瓷磚上的每壹個燦爛的笑臉。
盛華是由HTC董事長、臺灣企業家王雪紅、陳文琦夫婦捐助興建的公益性慈善大學。兩個高尚的出資人,壹個理想主義者,成就了今日之盛華。作為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壹個省份,貴州尚有493萬農村人口亟待脫貧。盛華學子,近90%來自貴州農村。以“公益興學,教育扶貧”為辦學宗旨的盛華,自建校之始,就將“不求回報,節余用於助學”列入學校章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盛華努力探索壹條“教育產業”的扶貧路子,緊緊圍繞著“扶‘錢’、扶‘弱’、扶‘女’、扶‘貧’、扶‘誌’、扶‘智’、扶‘心’、獻愛”進行“多維扶貧”。基於此理念,建立了壹整套的系統化的覆蓋所有貧困生的教育扶貧體系,包括新生獎學金、獎優扶貧、勞動扶貧、特殊扶貧、誠信扶貧和誌願者愛心幫扶等。在針對盲人學生的特殊扶貧中,免收學費、書籍費、住宿費,每月發放400元生活費,每年提供1000元往返交通費;誠信扶貧政策,學生可以申請5000元幫扶資金,用以解決生活困難;畢業後,如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需捐贈善款給學校的幫扶基金,以愛心接力的形式繼續幫扶在校的貧困學生;盛華支持有創業能力的貧困學生積極創業,免費提供門面和水電費用,讓他們零成本開始創業夢想……
在茶盒的包裝上,創始人寫有這樣壹首藏頭詩:
猶如高山之雪蓮,紅映冰峰;沈澱古今之文粹,綺韻無窮;造福萬代蔭子孫,偉業豐功。
五洲誌士皆雲集,四海學子尋夢聚;視障貧女趨若鶩,誠信愛心鑄高尚。
阿裏風光百鳥景,公益興學父女承;有緣品鑒毛鄉茶,教育扶貧盛華情。
這是對盛華公益教育的最好註解。
大巴駛出盛華,我擔心著司機師傅不小心軋到校道上膽肥的鴿子。看著窗外山間的壹隴壹隴的茶場,山腳下蜿蜒的棧道,現代化的數字小鎮,想象著那棵漸行漸遠的銀杏樹,想象他十年、五十年、壹百年……越來越粗壯,卻依然那麽純情,吸引這成群的自由的鳥兒棲息枝間……
那是壹棵生長在雲貴高原的“小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