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根據青海日報報道,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編制領導小組第壹次會議在西寧召開,審議討論了《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初稿)》。
據悉,接下來行動方案編制領導小組將於5月20日在北京召開《行動方案》國內專家論證會,聽取國內鹽湖領域知名院士和專家學者對《行動方案(初稿)》評價和修改完善的具體意見,確保行動方案更具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盡管行動方案尚未正式敲定,但鹽湖提鋰已經再次成為市場關註的熱點話題。
5月18日和19日,A股市場上相關概念股紛紛大漲,藍曉 科技 18日爆漲17.57%,科達制造、久吾高科、藏格控股紛紛漲停,比亞迪、贛鋒鋰業、西藏礦業也實現大漲。
在電動 汽車 市場持續爆發的當下,作為動力電池核心原材料、被稱作“白色石油”的“鋰”已經變得格外重要,但由於資源上的差異和技術上的不完善,我國雖擁有頗高的鋰儲量,但開發程度並不高,鋰原料大量依賴國外進口。
而在由於地緣政治、需求上升等因素導致鋰原料供應短缺,價格持續上漲的當下,基於已經逐步優化的“鹽湖提鋰”技術,青海世界級鹽湖基地的建立有望使我國實現鋰原料的自給自足。
這將給早前在鹽湖提鋰領域有所布局的企業帶來優勢,包括擁有鹽湖資源和擁有鹽湖提鋰技術的企業,以及和這些企業已展開深度合作的產業鏈相關企業。
“鹽湖提鋰”能成為市場關註的話題,在於其在我國過去長期被“礦山提鋰”所壓制的局面有望反轉。
“提鋰”並不是提取鋰單質,而是提取為碳酸鋰、氫氧化鋰等鋰鹽。 高純度的鋰鹽則可以被鋰電池原材料企業加工成磷酸鐵鋰、三元鋰等電池正極材料出售給電池企業。
目前,全球範圍內能夠被開發利用的鋰資源有兩種,壹種是鹽湖鹵水鋰,另外壹種是巖石鋰礦, 其中鹽湖鹵水鋰占資源總量的70%左右,鋰礦石占比為30%左右。
更大的儲量占比使得鹽湖提鋰擁有更好的規模效益。鹽湖提鋰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發,90年代國外公司在鹵水提鋰技術方面實現突破,使碳酸鋰生產成本大大低於礦石提鋰。
不過,鹽湖提鋰雖有成本優勢,但提取高純度的電池級碳酸鋰技術難度較大,相比之下,鋰礦石提取鋰技術成熟,且提鋰純度更高。
2020年,全球鹽湖提鋰的產量占比為46%,鋰礦石提鋰的產量占比份額則超過壹半,這和兩者在資源量上的占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這種對比在我國更加明顯。 我國探明的鋰資源中,鹽湖類型占到80%,其中90%分布在青海、西藏兩大湖區。
我國的鋰資源並不稀缺,根據 USGS(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統計數據,截至 2019 年末,中國鋰儲量/資源量分別為 100/450 萬噸,全球排名第 4/6 位,屬於第二梯隊。
但由於我國大部分鋰資源為鹽湖類型,同時鹽湖品位較低(鋰含量低、雜質多),提鋰技術不成熟,提鋰成本遠高於國外。
我國早期鹽湖提鋰成本高達6-8萬元/噸LCE(碳酸鋰當量),遠高於國外2萬元/噸LCE的成本,甚至超過部分礦山提鋰的成本。
基於此種情況,我國雖然鋰原料需求量巨大,但大多依賴於進口。 2019年,我國基礎鋰鹽冶煉產能占到全球產能的71%,鋰鹽出貨量占全球消費量的 49%,但原材料的產量占比僅為9.7%。
同時,我國目前鋰鹽生產仍以礦石為主要原料來源。2019 年國內碳酸鋰產量約15.9 萬噸,其中礦石提碳酸鋰占比高達 78.6%,而鹽湖提碳酸鋰僅占比 21.4%;氫氧化鋰產量為 7.6 萬噸,幾乎全部以鋰輝石精礦為原料。
隨著青海世界級鹽湖生產基地的規劃出爐,我國鹽湖提鋰的速度顯然正在加快,而這是由於技術、需求等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首先是提鋰技術的優化使得鹽湖提鋰的成本不斷降低。
前面說到,我國鋰鹽湖品位較低, 主要是我國鹽湖“鎂鋰比”顯著高於海外。 作為鹽湖提鋰的主要技術參考數據,“鎂鋰比”越低,越有利於鋰的提取,而青海鹽湖鎂鋰比普遍高於60,察爾汗鹽湖更是高達 1577,相比之下,南美鹽湖鎂鋰比均處於 20 以下。
但過去幾年,國內不少企業通過技術優化,實現了在高鎂鋰比鹽湖中低成本提鋰的方法,如五礦鹽湖的高鎂鋰比分離技術、藍曉 科技 的吸附法分離技術、久吾高科的滲析膜分離技術等。
當前,以吸附法和滲析膜為主的鹽湖提鋰技術成本已由此前煆燒法、萃取法6-8萬元的提取成本,下降到3.5萬元左右,藍科鋰業的提鋰成本目前更是降到3萬元/噸。
另壹方面則是鋰原料,尤其是碳酸鋰的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使得鹽湖提鋰腳步開始加速,來應對原材料的短缺。
去年11月,碳酸鋰的價格還處在4萬元/噸的價格,但隨後由於需求上升價格壹路上漲,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8.7萬元~9.1萬元/噸,漲幅超過壹倍。
這與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量回升有關。 在新能源 汽車 補貼不斷退坡的當下,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占比開始不斷回升,增速超過三元鋰電池。
今年4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為8.4Gwh,同比上漲97.3%;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3.2GWh,同比上漲244.5%。而碳酸鋰是生產磷酸鐵鋰的主要原料,鹽湖提鋰又是碳酸鋰提取的主要方式。
鹽湖提鋰的備受關註還與當下的地緣政治頗有關聯。
前面已經說到,我國目前鋰原料的獲取主要來自於海外的鋰礦石,進口占比超過70%, 而其中約50%來自坐擁優質鋰礦場的澳大利亞。
目前,澳大利亞礦山的總設計產能為342.5萬噸鋰精礦/年,是全球最大的硬巖型鋰資源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鋰資源供給國。
而當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系並不明朗。 今年4月,澳聯邦政府單方面撕毀了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的“壹帶壹路”協議,並在隨後取消了與中國多個合作協議,采取壹系列強硬的對華政策。
5月6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則發布了壹則簡短的聲明,正式宣布無限期暫停由國家發改委與澳聯邦政府相關部門***同牽頭的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的壹切活動。
中國是澳大利亞的第壹出口國,而礦石資源又是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比最大的品類 ,暫停經濟對話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礦石進口和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礦山的投資將受到不小的限制。
多種因素疊加起來,使得我國鹽湖提鋰的腳步需要迅速加快,以實現原材料的有效自供,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
多種因素的疊加都讓國內鹽湖提鋰備受關註,而此次跟隨提鋰概念同樣備受關註的企業並不僅僅擁有“概念”。
在A股市場上領漲的藍曉 科技 ,是國內的吸附樹脂材料龍頭,前面已經提到,吸附法目前是主流的鹽湖提鋰技術。
吸附法在應對高鎂鋰比鹽湖有明顯優勢,包括藍曉 科技 、久吾高科等多家上市企業目前都在向鹽湖企業提供特殊合成的吸附分離材料以及集成系統裝置等壹體化解決方案。
目前,藍曉 科技 擁有多個鹽湖提鋰項目,屬於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包括藏格項目1萬噸吸附單元、錦泰項目3000噸整線運營、五礦項目1000噸技術改造,可針對中、高、低不同品位的鹵水提供不同方案。
藍曉 科技 這類企業當然是為資源型企業服務的,這也是此次備受關註的另壹類企業,包括藏格控股、西藏礦業等。
其中,藏格控股擁有青海察爾汗鹽湖的開發權,同樣擁有該鹽湖開發權的還有藍科鋰業,藍科鋰業的股東中則有上市公司ST鹽湖和科達制造。
其中ST鹽湖為藍科鋰業的控股股東,科達制造為參股股東。ST鹽湖就是曾經的“鉀肥之王”鹽湖股份,但因後來的大規模多元投資項目的失敗,2019年虧損高達458億元,同時由於從2017年以來連續3年凈利潤連續為負值,2020年5月被帶帽暫停上市。
此次跟著青海吃香的還有擁有頗大鋰鹽湖資源的西藏,而西藏礦業、西藏珠峰同樣是擁有西藏鋰鹽湖的開發權。
西藏的鹽湖資源主要集中於藏西地區,包括紮布耶鹽湖、結則茶卡和龍木錯鹽湖,主要為碳酸型及硫酸型鹽湖。
其中,紮布耶鹽湖是資源量世界第三大、亞洲第壹大的鋰礦鹽湖,已探明的鋰儲量為 184.10 萬噸 LCE,且資源稟賦極其優異,含鋰濃度 11290mg/L,僅次於智利阿塔卡瑪鹽湖,位居全球第二;鎂鋰比僅為 0.05,全球最低,具有天然碳酸鋰固體資源和高鋰貧鎂、富碳酸鋰的特點。目前西藏礦業擁有紮布耶的獨家開采權。
而像比亞迪這種整車制造商、贛鋒鋰業這種鋰鹽精加工企業也是基於鹽湖提鋰的技術和資源型企業展開合作,掌控上遊原材料。
早在2017年,比亞迪就與鹽湖股份合作成立了青海鹽湖比亞迪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按照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介紹,比亞迪在鹽湖提鋰吸附劑制備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從鹽湖鹵水中提鋰的鋰吸附劑的制備技術,這是鹽湖商業化提鋰的關鍵。
不過,也正如上面提到,鹽湖股份在因為後來的巨額虧損被戴帽後,目前與比亞迪的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還未正式開工建設。
當然,目前ST鹽湖已將虧損業務做了剝離,保留了盈利能力較強的碳酸鋰業務。2020年的財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收140.16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4.45%,大幅實現扭虧為盈。
被暫停上市近壹年之際,4月8日,*ST鹽湖向深圳證券交易所提交了股票恢復上市的書面申請,目前正等待審核。
贛鋒鋰業也能趁著概念起飛,也是其利用鹽湖提鋰的技術準備發力。
今年3月8日,贛鋒鋰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將收購伊犁鴻大基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100%股權,後者持有五礦鹽湖有限公司49%股權,從而間接擁有青海省柴達木壹裏坪鋰鹽湖項目的權益。
在今年5月初的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贛鋒鋰業也表示,公司很早就掌握鹽湖提鋰技術,目前擁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和專利。
目前來看,鹽湖提鋰基地的建設還處於初步階段,但基於鋰原料的重要戰略地位和技術的優化,鹽湖提鋰是我國鋰原料獲取的大趨勢,布局更早、有更多技術儲備的企業能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擁有更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