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人是從海裏來的”海猿進化論的猜想

“人是從海裏來的”海猿進化論的猜想

進化論是人類偉大的發現之壹,但它有不完備的地方,試看根據進化論列出的人類起源時間表:古猿:生活於800萬~1400萬年前;南猿:生活於90萬~400萬年前;猿人:生活於20萬~120萬年前。

這裏有兩個空白期:古猿與南猿之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所謂“空白期”,就是沒有發現這壹時期的化石。

有的學者提出了壹個新的學說來解釋這壹段時間的化石空白,這個學說就是“海猿”說。

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類進化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哈代提出:地質史表明,400萬~800萬年前,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海水退卻,已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提出海猿說是根據人的許多生理學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動物身上卻同樣存在。

哈代列舉了人與猿猴之間的許多不同點,這些不同點大部分和水有關。例如猿猴厭惡水,而人類嬰兒幾乎壹出生就能適應水,而且遊泳是孕婦妊娠期內惟壹能進行的安全運動。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魚”)有眼淚。人類是惟壹能以含鹽分的淚液來表達某種感情的靈長類動物,這可能和人類早期在海洋中的經歷有關。再從身體的結構上看,人的軀體絕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動物相同,只有頭部長有毛發,這可能和遊泳時頭露出水面有關,正如“美人魚”壹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卻沒有;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合於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後彎的。人類喜歡吃魚、貝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則不。最令人矚目的是,雄性猿猴與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於背部進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是面對面進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產時也像人那樣,是由充當“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兒,這和猿猴也不壹樣。綜合這種特性,所以哈代斷言:人由海洋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上岸的成為“人類”,沒上岸的被叫作“海怪”。

人類對攝入食鹽也毫無分寸。例如,生活在美洲的壹些印第安部落人生來就厭惡食鹽。而日本和西方的壹些國家,人們攝入的食鹽量超過 健康 需要量的15~20倍,達到了危害心血管系統的地步。人類不具備別的陸生哺乳類動物那種對食鹽攝入的精細的調節本領,體內缺鹽不產生渴求,攝入食鹽過多也不能自我控制,而這與生活在海洋中鹽分充足的水獸相似。

人類的潛水生理反應也很有說服力。人潛水中時,體內會產生壹種稱為“潛水反應”的現象。人潛入水中,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也變得緩慢。此時,還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臟上。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十分相似。

實際上,這也為“人類是從海洋進化來的”論點提供了新的論據。

這,是否能充填“空白期”呢?

人類確實有許多性狀與其他陸生靈長類動物不壹致,而這些性狀只發現在水生生物中。獲得這些特性,除了下海以外,難道就不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嗎?所以,有科學家認為這些性狀是其他水生生物傳遞給人類的,生物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種組合形成的,物種是“雜交”的產物。

也許人類的祖先並未經歷過下海這壹階段。這段400萬年的化石空白較合理的解釋是古猿與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於400萬年前產生了南方古猿。組合產生新種所需的時間很短,短到相對於地質時間可以忽略不計,可以在十幾代甚至幾代的時間便可形成新種,從而可以說過渡階段的化石是沒有的。這樣既可以說明化石空白也可以說明人類為什麽具有壹些發生的事件,就是說人類是組合的必然結果,就像生物登陸事件壹樣,在沒有上岸之前,肺已產生,為登陸做了準備。

在日本發現了壹種人面鯉魚,它的頭部生得很像人類的面孔,有眼,有鼻,有嘴巴。這種人面鯉魚屬於錦鯉的壹種,大約有10條左右,已被列為保護動物。這個例子也許並不能說明什麽問題,還不能作出確切的結論,但很有可能是接受了人類的某些基因而造成的。人類有兩個祖先:壹個是古猿,另壹個是海洋生物。當然,關於人類的雙祖先復合起源的說法僅是壹個假說,還沒有絕對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