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經典動畫片《葫蘆兄弟》中的七個葫蘆娃就是壹個葫蘆藤上結的七個葫蘆變的, “葫蘆”簡稱“壺”,俗名葫蘆瓜。 民間傳說葫蘆不是尋常之物,壹個葫蘆立起來,上為天下為地,和修仙訪道的環境很神似。故而葫蘆是中國古代道家的常用的盛藥器具,後來也成了道家的典型裝扮之壹。例如《西遊記》裏太上老君、“ 八仙”之壹 鐵拐李。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 , 提出道生法,主張道法自然。而中國傳統中醫、養生就是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來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
正因為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等也有著巨大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 “醫道相通” 的說法,很多道士在煉丹、養生的同時懂得祛病;而診斷疾病的醫生常常精通養生。如果說葫蘆是古代道士的標配的話,象唐代藥王孫思邈的畫像那樣,很多德高望重的“老神醫”也經常攜帶著壹個“藥葫蘆”,須發皆白,仙風道骨,儼然“活神仙”。
所以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無法了解對方的情況時,常說的俗語 “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就是由此而來的。元代詩人 錢昱 詩雲:“ 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 ”,“懸壺濟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考證“藥葫蘆”的出處,相傳最早出自 《 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 的記載,說得神乎其神,大意是有 汝南人費長房 學仙訪道無成。壹天,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忽然瞥見街上有壹賣藥的老翁,懸掛著壹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等罷市收攤,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倏地壹下鉆入了那葫蘆之中。
費長房頗為吃驚,認定這位老翁就是神仙。他買了酒肉,畢恭畢敬地拜見老翁。老翁知他來意,這次領著他壹同鉆入此葫蘆中。他算大開眼界,只見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
後來,費長房隨此老頭學了十多天的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壹根竹杖,他馭竹如馬,騎上如同騰雲駕霧壹般。很快地就返回了故裏。當時他家裏的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余年。看來神仙壹日,人世經年。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祛瘟除疫,令人起死回生。
還有壹則傳說,壹個叫 謝元 的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世人稱之為“壺翁”。壺公謝元,歷陽(今安徽馬鞍山市和縣)人,賣藥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 :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饑凍者。”
另外還有個類似傳說:晉代葛洪 《 神仙傳》 及壹些古史雜記載: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壹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藥可治。壹日,壹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這裏,他在壹條巷子裏開了壹個不起眼的中藥店,門前掛了壹個藥葫蘆,裏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
這位“壺翁”身懷絕技,樂善好施,凡是有人來求醫,老人就從藥葫蘆裏摸出壹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這位“壺翁”藥的人,壹個壹個都好了起來。
這些神話傳奇大同小異,因為廣為流傳, 所以後人將行醫的人稱為“懸壺”,醫生或診所的賀詞就是“懸壺濟世”,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 行醫的場所就懸掛壹個葫蘆,起作用就類似酒肆、客棧、青樓等門前掛的“幌子”,其實就是壹種行醫標誌。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註“山色歸讀”
精品正版電子書推薦3||《煙鎖禦宮之殘顏皇後(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