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成都,有這麽壹個人,在4歲的時候得病在醫院住了半年,爸爸媽媽是壹般工人,也不知道什麽早期教育,在醫院陪護孩子期間,就用成都麻將陪孩子,孩子每天重復做壹件事情,玩麻將,玩熟練了,孩子就天天想怎麽推算爸爸媽媽手中的牌,天天動腦筋,養成了習慣任何事情就想弄清楚,出院後,父母感覺這個孩子像開竅壹樣,愛看書,愛問問題,愛思考,拿著哥哥姐姐的書看,不懂就問,最後在6歲前就學完小學課程!
他就是電子科技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周濤,我們來看看他後來的故事?
13—24歲:15歲,周濤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也因物理競賽和計算機競賽成績優異被中國科技大學零零班錄取。大三時開始發表論文,至今他已經發表160余篇論文,其中有40余篇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美國科學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中的主流媒體上。據了解,周濤的論文已經被引用上千次了,有的還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用。
25—27歲:突出的成績讓他順利成為中科大與瑞士弗裏堡大學物理系聯合培養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科學、信息物理、人類動力學、群集動力學。
在海外留學的階段,他還做出了人生的壹大重要決定:轉換研究方向。
2007年以前,周濤在國內研究“復雜網絡”的學者中已經是赫赫有名了,他的好幾篇論文在國內被引率位於前十。就在事業發展很順的時候,他的導師張翼成告訴他:“如果不轉個方向,會失掉在互聯網時代發揮統計物理優勢的大好機會。”啟發之下,他轉向研究如何利用統計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解決信息科學的問題,這無異於在很多方面都要重新學習。周濤並不懼怕,經常在實驗室熬夜苦幹,並且堅信:“研究別人還沒有或者很少涉及的領域,盡管危機重重,但是想到有壹天中國人也可能成為這些領域的開拓者,我就鬥誌昂揚”。
27—至今:27歲這年1月5日,周濤收到了電子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通知。現在他正考慮將自己研究的交叉領域的學科編寫成教材,或許書名叫《嗨,統計物理》。
2013年31歲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14年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壹等獎、中國計算機學會自然科學獎,2015年33歲獲得***青團中央授予的“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並與屠呦呦等七名個人和北鬥導航等三個團隊***同當選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1]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這是壹個典型超前學習成為傑出人才的案例!
陳勇豪,東南大學少年班2014級學生,在2014年不滿13歲參加高考取得高分,考入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被央視新聞稱為跳級王。成為四川歷史上第壹個東南大學少年班學生。
在他3到7歲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在7歲時候是學習差生,父親陳茂斌看到這樣的情況,立誌將他培養成才,於是努力研究教育,發現教育真諦,只要豐富孩子內心世界,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每天都在思考問題,問問題,愛閱讀,愛交流,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在此基礎上大幅度提高兒童期的認知能力,主要是通過朗讀背誦漢族和英語文章,講故事,交流提高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通過每天動腦筋研究邏輯推理題培養科學思維,通過深層次閱讀能力培養,提高其理解能力,記憶力,自學能力,在此基礎上自主超前,大幅度提高學習能力,在敏感期讓智力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
2018年陳勇豪放棄東南大學保研第壹名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成為16歲狀元少年研究生。他是在父親陳茂斌指導下超前學習,使潛能得到最大限度開發的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