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春季: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節氣[編輯]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春季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3-5日交節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谷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0-22日交節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處暑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7-9日交節
霜降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1-23日交節
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19-21日交節
農耕八節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七十二候
每氣分三候,可以見到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壹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驚蟄: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谷雨:榖雨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麥秋生)。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鷹乃學習(鷹始摯)。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鹹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
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二十四節氣作為農歷的節日完全是和太陽有關的,而不是和農歷中的“月亮”相關,所以這些節氣在陽歷有比較固定的時間(前後不相差壹兩天,比如清明節通常是四月三日、四日、或者五日),基本每月兩個節氣,中間相差15天。大概節氣如下:
春雨驚春谷清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壹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歷是壹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壹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節氣簡表節氣 太陽黃經度數 所在公歷日期 所在苗歷日期* 所分三個氣候立春 315° 2月3——5日 苗歷偏月十六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苗歷壹月壹日 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 驚蟄 345° 3月5——7日 苗歷壹月十六日 桃始花、倉庚鳴、鷹化為鳩
春分 0° 3月20——21日 苗歷二月壹日 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清明 15° 4月4——6日 苗歷二月十六日 桐始華、鼠化為鴽、虹始見
谷雨 30° 4月19——21日 苗歷三月壹日 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立夏 45° 5月5——7日 苗歷三月十六日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小滿 60° 5月20——22日 苗歷四月壹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種 75° 6月5——7日 苗歷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夏至 90° 6月21——22日 苗歷五月壹日 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苗歷五月十六日 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
大暑 120° 7月22——24日 苗歷六月壹日 腐草化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立秋 135°8月7——9日 苗歷六月十六日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處暑 150° 8月22——24日 苗歷七月壹日 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苗歷七月十六日 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秋分 180° 9月22——24日 苗歷八月壹日 雷始收聲、蟄蟲培戶、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苗歷八月十六日 鴻雁來賓、雀攻大水為蛤、菊有黃花
霜降 210° 10月23——24日 苗歷九月壹日 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鹹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苗歷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苗歷十月壹日 虹藏不見、天氣上騰、閉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苗歷十月十六日 鴠鳥不鳴、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歷動月壹日(苗歷新年) 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小寒 285° 1月5——7日 苗歷動月十六日 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雊
大寒 300° 1月20——21日 苗歷偏月壹日 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註:關於24節氣的準確日期,請參照該年苗族歷法的每月壹、十六日,如冬至為苗歷新年,2008年冬至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卻為12月22日,因為2009年12月21日為苗歷十月三十日(苗歷除夕),22日才是苗歷新年。節氣名稱含義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壹個節氣;運行壹周又回到春分點,為壹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壹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壹年劃分為春、夏 、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壹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壹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壹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壹般還在上壹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壹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 冬至雪紛紛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壹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後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壹天壹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壹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壹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壹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是哪些
太陽
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壹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搜索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壹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壹年中最冷的時候。
滿意請采納,謝謝~
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是哪些?為什麽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壹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搜索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中國分別有哪二十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壹年二十四個節氣都是什麽?24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希望幫到妳 望采納 謝謝 加油
壹年二十四個季節分別是什麽?壹年是二十四節氣吧!
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24節氣歌便於識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壹兩天,
上半年來六甘壹,下半年是八甘三。
1987年的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是哪壹天?2月4日 立春 2月19日 雨水
3月6日 驚蟄 3月21日 春分
4月5日 清明 4月20日 谷雨
5月6日 立夏 5月21日 小滿
6月6日 芒種 6月22日 夏至
7月7日 小暑 7月23日 大暑
8月8日 立秋 8月24日 處暑
9月8日 白露 9月23日 秋分
10月9日 寒露 10月24日 霜降
11月8日 立冬 11月23日 小雪
12月7日 大雪 12月22日 冬至
為什麽壹年中有二十四個季氣?在古代人們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轉得,人們把太陽繞地球轉的軌跡稱為黃經,由於在古代實行的陰歷是按照月亮圍繞地球壹周計算的,在計算農時時經常出現誤差,所以人們根據農時及其它情況,太陽繞地球轉得黃經分為二十四分,稱為二十四節氣,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二十四節氣是和陽歷相符的就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