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讀書筆記:淺談孔門三樂

讀書筆記:淺談孔門三樂

原文:

《論語》開篇,即把為學、交友和修道(修己)放在首章,用說(悅)、樂、不慍三個詞,揭開儒學“樂感文化”的幕帷。

三個詞,強調了不同境界,不同狀態下,三種不同的快樂。

說,即悅,內心的喜悅。

孔子是希望,對待學習,就是從壹邊學習,壹邊實踐中形成習慣,並從中獲得內在的喜悅。

樂,快樂,論道的快樂。

人間樂事,即是與同道之人重逢之後,煮酒論道,品茗論世,長久的思念和論道的和諧,自然讓聽者,論者獲得真正的快樂。何況友人還是從遠方跋山涉水而來。

不慍,即恬淡的快樂。

為什麽恬淡?即個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在學習,交友方面都堪稱模範,即使不為人知,也能保持內心的淡然,恬淡,享受內修的快樂。

如此看來,所謂孔門三樂,就是在學習中獲得內心快樂,在交友中享受快樂,在內修中擁有快樂。

悅,樂,不慍,其實都是怡然自得,分享快樂,是對內修,交友,外界的內在完成。

那麽,這份快樂又是怎麽來的?

《論語》為什麽要把這種快樂置於首章首節呢?

給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麽呢?

學而時習,就是知行合壹。

這壹點,很難做到,卻又恰恰證明了知與行的關系,早在儒學誕生之初,就被高度重視和首位強調。

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檢驗和升華,成為對待知識和實踐的民族心性之壹。

無論做不做得到,它早就深深嵌入中華民族心性深處。

為什麽壹個寫作者在寫出壹篇好文章的時候,會莫名的興奮和快樂,就是因為當內心所想不再是壹個念頭,而是轉化為壹篇文章的時候,這個內心所想已經具有了實踐的初步意義。

這個意義支撐著寫作者,讓這份快樂與內心深處的價值取向融為壹體了。

《論語》為什麽把這壹章置於首章,特別強調這三個層次的快樂呢?

誇張點講,這個問題,自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並得到封建王朝統治者采納以來,這個問題就被歷代大儒賢哲反復提及和討論。

各家觀點雖有差異,但在通過加強自身修養,暢通內在與外界矛盾,獲得內心的喜悅上,大同小異。

讀《論語》,首章為要,就是暗示我們把快樂建立在內心豐富、修養進階、高度自律之上,唯有這樣的快樂,才是長久的,也是真實的。

曾仕強先生在《論語的生活智慧》中說:

人常說,快樂越來越成為壹個奢侈品。

可是,我們是不是該問壹問,妳追求的是怎樣的快樂?

物質,財富,權力,美色,榮譽,這些固然能讓人獲得快樂,但究竟是過於短暫,過於外在了。

人常在放縱之後,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疏離感,就是因為這份快樂,不是來自內心的喜悅,而是感官世界的短暫滿足。

那麽,回到自性元初,從追求知識,獲得智慧,內修精進中獲得快樂,或許是抵禦壹切短暫滿足、限時快樂的正確途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