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什麽是比丘?

什麽是比丘?

比丘:梵文 bhikkhu,又作比呼。意譯乞士、董士、破煩惱、除饉。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比丘需守二五○條戒律。比丘的稱呼原指印度婆羅門教的修行者,佛教以後襲用這個名稱。

比丘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壹般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大智度論》卷三列舉了比丘的五種意譯:乞士、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見的意譯。隋·吉藏《法華義疏》卷壹說:“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比丘是佛的弟子,當然要從佛乞法,但為什麽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學法,壹般不作治生產業,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驕慢之心。《金剛經》載:“(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釋迦牟尼出家時,凈飯王派憍陳如等五名親信隨侍。釋迦成道以後,這五人在鹿野苑聽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權)

比丘

(梵bhiks!u、bhiks!uka,巴bhikkhu,藏dge-slon%)

男子出家進入佛教教團,受具足戒且滿二十歲以上的修行僧。原語bhiks!u(梵語)或bhikkhu(巴利語),是由梵語‘求乞’的動詞bhiks! 轉化而來的名詞,意指托缽僧。中國將此字音譯作比丘、苾芻等;意譯作乞士、除士等。在印度,壹般稱出家以後遊歷各地者為遊行僧(梵parivra^jaka,巴paribba^jaka),或稱沙門(梵s/raman!a,巴saman!a)。

在印度,比丘或沙門的生活型態是︰須遵守壹定的戒律,護持三衣壹缽,乞食自活,住於阿蘭若處,少欲知足,離諸世俗煩惱,精進修道,以期證得涅盤。《雜阿含經》卷四雲(大正2·27a)︰‘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中略)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而所謂戒律,依各部派所傳而有數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認為須受二百五十戒。

有關比丘的語義,《大智度論》卷三列有乞士、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及怖魔等五義,其文雲(大正25·79c)︰‘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凈活命故名為乞士。(中略)復次,比丘名破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盤。’

又,《維摩經略疏》卷壹更出除饉之義,謂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

關於比丘的種類,《十誦律》卷壹及《俱舍論》卷十五認為有四種,即︰

(1)名字(名想)比丘︰僅有其名,而行為不如其實者。

(2)自言(自稱)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

(3)為乞(乞丐)比丘︰從他乞食故名,如婆羅門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名為乞比丘。

(4)破煩惱(破惑)比丘︰能知見、斷諸漏結縛煩惱、拔盡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壹舉出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大寶積經》卷壹壹四列有阿蘭若、乞食、畜糞掃衣、樹下、冢間、露處等六種比丘。

國人常將比丘稱為僧人或和尚。實則這三個詞匯原意並不相同。‘僧’是梵語san%gha的音譯,具雲‘僧伽’,指僧團而言,是對出家眾(團體)的稱呼。‘和尚’是由梵語up-a^dhya^ya輾轉訛譯而來。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對自己的師父的尊稱,故又譯為親教師。與比丘壹詞,涵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