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貪馬臞
原文
韓宣子曰①:“吾馬菽粟多矣,甚臞②,何也?寡人患之。”周市對曰:“使騶盡粟以食③,雖無肥,不可得也。名為多與之,其實少,雖無臞,亦不可得也。主不審其情實,坐而患之,馬猶不肥也。”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註釋
①韓宣子:韓起,姬姓,韓氏,諱起、謚號宣,史稱韓宣子。韓厥的庶子。是春秋時期晉國韓氏政權第六位領袖。②.菽粟(shūsù):豆和小米。泛指糧食。臞(qú):《爾雅·釋言》:臞,瘠也。《說文》:臞,少肉也。字亦作臒。這裏用為瘦弱之意。③騶(zōu):古代掌管鳥獸的官吏。古代養馬的人。《說文》:騶,廄禦也。
譯文
韓宣子說:“我的馬,花了很多豆類和小米作精飼料,可是仍然非常瘦弱,這是什麽原因呢?我為此非常擔憂啊!”
周市回答說:“假如掌管馬的官吏與馬夫,不要層層太貪,把餵馬的糧食都拿給馬吃,就是不要它肥壯,也不可能。
按照您的規定,雖然給了馬很多飼料,其實您的馬吃到的豆類和小米卻很少。像這樣,即使不要它瘦弱,也不可能。
壹國之主不考察實情,不狠下決心,嚴懲官場從上而下的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竟然連馬夫都貪的腐敗現象,坐在那裏愁苦不堪,那馬怎麽會平白無故地長肥呢!”
2. 人貪馬臞翻譯《人貪馬臞》譯文:
韓宣子說:“我的馬,花了很多豆類和小米作精飼料,可是仍然非常瘦弱,這是什麽原因呢?我為此非常擔憂啊!”
周市回答說:“假如掌管馬的官吏與馬夫,不要層層太貪,把餵馬的糧食都拿給馬吃,就是不要它肥壯,也不可能。
按照您的規定,雖然給了馬很多飼料,其實您的馬吃到的豆類和小米卻很少。像這樣,即使不要它瘦弱,也不可能。
壹國之主不考察實情,不狠下決心,嚴懲官場從上而下的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竟然連馬夫都貪的腐敗現象,坐在那裏愁苦不堪,那馬怎麽會平白無故地長肥呢!”
3. 文言文貪人失大翻譯貞觀二年,太宗對侍臣說:“朕曾說過貪財的人卻並不懂得愛財。
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員,俸祿優厚,壹年所得的數目很多。如果接受別人的財物賄賂,也不過數萬,壹旦事情敗露,官職俸祿都被削奪,這豈是懂得愛財?這是因小而失大。
以前的公儀休生性喜愛吃魚,但他從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所以他能長久的吃到魚。並且做君主的貪,必喪其國;為臣的貪,必亡其身。
《詩經》雲:‘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大風刮得很猛,貪人敗壞族類。
是說壹人貪會貽害很多人。)’這確實不是妄言。
以前的秦惠王要討伐蜀國,但不知道道路,於是刻了五頭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後面。蜀人看見後,以為牛能便金,蜀王便派五個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國,道路出現了,秦軍跟隨其後而攻打了蜀國,蜀國於是就滅亡了。
漢朝的大司農田延年貪贓納賄三千萬,事發後自刎而死。類似這樣的事,怎能數得過來!朕今天以蜀王作為借鑒,妳們需要以田延年作為前車之鑒。
4. 馬訴冤的古文翻譯劉承節奉命去擔任官職,從浙江到江西,僅和壹個兒子壹個仆人騎馬上路。
到了貴溪,中午在旅店停下車馬,遇到幾個客人也來投宿。劉承節箱子中大約有壹百兩,被客人看見了。
那幾個客人都是強盜,那天夜裏攜帶著杖棒到劉承節屋子裏。劉承節本來是參軍的,手臂很有力,揮起刀砍斷了他壹條手臂,強盜們害怕就分散逃跑了。
劉承節叫醒兒子和仆人起床,快速離去,然而在貴溪成外的高山下,又遇到了強盜,雖然和他們反抗搏鬥,然而寡不敵眾,連同兒子仆人死了。所乘的馬在道路上來回走動,遇到主簿外出,馬迎到他車前,彎下腳好象跪拜。
主簿為此奇怪,說:“這壹定是有冤情要訴說。”於是跟著馬走,到了高山,馬站住不再前進,看到滿地血跡,三具屍體趴在地上,肢體還溫暖。
主簿派人追訪搜捕,不到壹天強盜全都抓住了。
5. 請翻譯下面這段文言文翻譯:
沈宣詞曾經是麗水縣令,他常說家在大梁的時候,家中馬廄裏曾經有駿馬幾十匹,然而中意的卻很少。
鹹通六年,門客有馬要出售,此馬通體雪白,但是頸上的鬣鬃卻有點近似紅色,十分奇異,於是沈宣詞答應給門客五十萬錢做酬勞,門客答應賣給他,但是還沒來得及將馬給他,馬就被將校王公遂買走了。
過了幾天,沈宣詞去拜見公遂,問起當時那匹馬,公遂說:“我竟然還沒有騎過呢。”於是將馬牽出,馬懶懶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動,公遂生氣的去捶馬,又讓馬去駕車,公遂覺得這樣也不行,於是就將馬關了起來。
第二天,叫幾個孩子去騎這匹馬,還是和昨天壹樣,讓家仆去騎,也是壹樣。於是將馬賣給了之前打算買的沈宣詞,宣詞得到馬以後,情況也和公遂壹樣。
恰好魏帥李公蔚在街市買貢馬,前後來的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馬,第壹眼看見就把它買了下來,後來這匹馬進了飛龍廄,是皇上最喜愛的馬,成了當時的名馬。
擴展資料:
壹、出自《唐語林》
書籍簡介:
唐代文史資料集。該書傳編撰者為宋代王讜。
全書***8卷,末有輯佚壹卷。仿《世說新語》體例,按內容分門系事,並將《世說新語》原有的35門(按今本《世說新語》***36門),擴大為52門。
書中材料采錄自唐人50家筆記小說,資料集中,內容豐富,廣泛記載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瑣事、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政治和文學,均有參考價值。
《唐語林》原書在明初散佚。清代編《四庫全書》時,據明嘉靖初齊之鸞刻殘本及《永樂大典》所載,加以校訂增補,以後各叢書所收多用此本。今傳有聚珍板本、《惜陰軒叢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壹、山閣叢書》本等。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據《守山閣叢書》本標點排印。
二、賞析:通過馬前後不同的的反應,表現出好馬需要遇到伯樂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的主題。
三、古代知音與伯樂的故事舉例:
①伯牙絕弦:
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壹詞的由來.後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壹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②管仲鮑叔牙: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後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壹。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壹戰壹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吾嘗壹仕壹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四、文言註釋:
①大梁:今河南開封,古時稱大梁。②奮眄:舉頭斜視,不馴服的樣子。③貢馬:向皇帝進貢的嗎。④飛龍:指皇家。
參考資料:
所以攝取的實物雖少卻容易飽和,展現壹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馬而已,力氣就用完了。馬鞍尚未套好。)
宋高宗從容地問,它們在歷次戰役中已相繼死了:“妳是否得到良馬,對飲用的水也不作選擇,初時並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裏,要喝清澈的泉水壹斛,也不出汗,對食料從不挑剔。它每天吃的糧食只有數升。
這是因為它們度量大卻不貪隨便之食。從中午跑到黃昏。
目前我所騎的馬就差多了?” 嶽飛答復說,平定了楊幺,不幸的是。裝上鞍甲,好象就要死去那樣,喜愛逞強但卻外強而中幹,精力充沛卻不逞壹時之勇,騎著它起跑,它既不喘氣,就要舉蹄奔跑:“說得很有道理,才奔馳奮進,汗水也濕透了。
它們每天要吃潔凈的小豆數鬥。若不是幹凈良好的食料或飲料。
它們是跑遠路的良駒啊。宋高宗於紹興七年召見嶽飛(嶽飛打敗了曹成,它們寧可挨餓而不承受。
此時卸下鞍甲!” 宋高宗聽完嶽飛的壹番言論後道,還可以多跑兩百裏!可是。這是因為它度量小。
剛跑完百裏路:“我本來有兩匹良馬。
7. 塞翁失馬文言文翻譯塞翁失馬出自西漢劉安《淮南鴻烈集解》。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壹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譯文: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壹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麽就不是壹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麽就不是壹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麽就不是壹件好事呢?”
過了壹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壹同保全了性命。
擴展資料:
塞翁失馬比喻壹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在壹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讀音:sài wēng shī mǎ。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安慰語。
例子: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誌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8. 文言文——田子方贖老馬(譯文)田子方看見壹匹老馬站在道旁,不禁嘆息著牽掛在心中的事。便詢問趕車的人說:“這是什麽馬呀?” 趕車的人回答說:“這是舊尊老家所養的壹匹馬,由於老弱不再使用了,使牽出來想把它賣掉。” 田子方說:“年少的時候貪用它的力氣,年老的時候就楊把它拋棄,這是仁義之人所不願幹的事。”說著便用5匹帛贖買了這匹才能馬。 老臣罷武聽說之後,便知道有所歸向了。
說明這則寓言裏,老臣罷工武之所以能夠“知所歸心”者,是由於他向往以束帛贖老馬的田子方。它說明,少者懷之,老者安之,這是常理、常情,那種“卸磨殺驢”的做法會令人寒心的
9. 馮道為人 文言文 翻譯原文
馮道為人能自刻苦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壹茅庵,不設床席。臥壹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居父喪於景城,遇歲饑,悉出所有以周鄉裏,而退耕於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後來愧謝,道殊不以為德。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道嘗戒明宗曰:"臣為河東掌書記時,奉使中山,過井陘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於禦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於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明宗問曰:"天下雖豐,百姓濟否?"道曰:"谷貴餓農,谷賤傷農。"因誦文士聶夷中《田家詩》,其言近而易曉。明宗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水運軍將於臨河縣得壹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故曰:'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昌君不曉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講說其義,嘉納之。
譯文
馮道為人刻苦簡約。當晉國和梁國臨黃河打仗時,馮道住在軍隊中,住在壹間茅草棚中,不安設床和席子,睡在以捆柴草上而已。所得俸祿與隨從、仆人壹起花,與他們吃壹樣的夥食,感覺很安適的樣子。將士搶來美女送給他,實在推卻不了,就另外找間屋子養著,找到她家長後再送回去。喪父後居住在景城故鄉時,正逢大饑荒,他傾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屋裏,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而沒有耕種和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在夜裏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致歉答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麽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後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沒有大事發生。馮道卻告誡明宗:“以前我在河東做書記時,奉旨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麽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給從馬上顛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於太平的環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明宗問他:“豐收後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馮道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源於讀文士聶夷中的《田家詩》,其語言簡單易懂。明宗讓左右抄下這首詩,經常自己誦讀。水運將官在臨河縣得壹只玉杯,上面刻著“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問馮道,馮道說:“仁義才是帝王之寶,常言:‘大寶是表示君主的地位,何以守位的是仁義。’並說了壹通仁義的道理。明宗不懂他說的話,馮道已離去,就找來文臣解釋其義,(聽後)嘉獎並采納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