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這個書名是什麽意思?

《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這個書名是什麽意思?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據《漢書·藝文誌》雲:「淮南內二十壹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註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今所存的有二十壹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壹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誌》則將它列入雜家。

《淮南子》的作者

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1年,漢高祖劉邦之孫厲王劉長之子,即漢武帝劉徹的叔父。)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同編著。

此書撰著於景帝壹朝的後期,而於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進獻於朝廷。

淮南王劉安是當時皇室貴族中學術修養較為深厚的人,他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著書立說,“作《內篇》二十壹篇,《外書》甚眾,又為《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然而這部涉及範圍十分廣泛的文化巨著,留傳下來的只有《內書》二十壹篇,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淮南子》。

劉安有心在天下壹旦發生變亂時取得政治主動,積極制作戰爭裝備,集聚金錢,賄賂漢王朝的地方實力派。又日夜研究軍事地圖,暗中進行作戰部署。淮南國貴族違法的事件逐漸有所敗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時,劉安終於發起叛亂。然而叛亂迅速被漢王朝成功平定。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自殺。淮南國被廢除。漢武帝在這裏設立了九江郡。

《淮南子》的內容

《漢書·藝文誌》著錄內二十壹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二十壹篇。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壹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壹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工怒觸不周山”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淮南子》目錄

·卷壹 原道訓 ·卷二 俶真訓

·卷三 天文訓 ·卷四 墜形訓

·卷五 時則訓 ·卷六 覽冥訓

·卷七 精神訓 ·卷八 本經訓

·卷九 主術訓 ·卷十 繆稱訓

·卷十壹 齊俗訓 ·卷十二 道應訓

·卷十三 氾論訓 ·卷十四 詮言訓

·卷十五 兵略訓 ·卷十六 說山訓

·卷十七 說林訓 ·卷十八 人間訓

·卷十九 修務訓 ·卷二十 泰族訓

·卷二十壹 要略

對後人的影響

後人讀此書,無不以為此書只是壹部意在求仙訪道博采黃老言的道家之書而已。而黃老道則為漢初文景以來所尊之官學。殊不知,此書乃是建元初年間激烈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辯論的產物。

《淮南子》的思想及特點

《淮南子》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於漢景帝、漢武帝之交時撰寫的壹部論文集。劉安(公元前179年壹前122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少於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厲王因“謀取”獲罪,流徒途中絕食而死,後淮南厲王的封地被壹分為三,劉安被策封為淮南王。劉安曾羅致賓客數幹人,內中不乏碩學之士,***同編定《淮南子》壹書。該書***21篇,最後壹篇名《要略》,是全書的序言。從《要略》看,全書寫作有統壹的計劃和安排。但從內容看,並未完全統壹。《漢書·藝文誌》把它列入“雜家”是有道理的。書中內容,除道家思想外,還兼收了儒家、法家、陰陽家之言。範文瀾先生說:“《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采眾家”,仍表現出壹定的融合傾向。”

(壹)《淮往南子》與先秦道家思想

在宇宙觀本體論方面,《淮南子》繼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並加以唯物主義改造。該書《天文訓》說:“道始於虛霩”、“道始於壹”,認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個宇宙是個渾然壹體、沒有定型的“虛霩”,是個渾涵未分的“壹”。《原道訓》說:“所謂無形者,壹之謂也;所謂壹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圓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如壹。”據上可以這樣分析:“道”是“虛霩”之道,是“壹”之道,歸根結底,是物之道。這就把先秦道家“道生物”的觀點,改造為“物有道”的觀點,這是明確的唯物主義。在宇宙生成論方面,該書《天文訓》指出:“道始於壹,壹而不生,故分而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並認為:宇宙之氣“清揚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陽為日,陰為月,陰陽分化為四體,這是明確的宇宙構成論,在近代科學出現以前,幾乎成為古代唯物主義公認的定論。

《淮南子》還對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觀點進行積極的改造和談釋,明確指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的主動行為。《修務訓》中批評了“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的消極無為論,指出:歷史上公認的“先聖”都是積極有為的,如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發明醫藥,“壹日而遇七十毒”;堯積極從事政治管理與社會教化,“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撫幽郡,南到交趾,放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流***工於幽州,殛鯨於羽山”;舜“辟地樹谷,南征三苗,道死蒼梧”;禹休風榨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闊”;湯夙興夜寐。勤於政務。這些古聖先王,壹生致力於興利除害,屢建奇功,“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為',豈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該篇給“無為”以壹種正確的解釋,它說,老子的無為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則鯨、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也。”這是《淮南子》關於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正確說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華了。

順便指出,《淮南子》與漢初黃老學派也有密切的關系。漢初假:托黃帝以為書名的著作甚多,大都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有《道原》、《經法》、《稱》、《十六經》四篇古佚書。《淮南子》與這四篇黃老帛書有壹定的關聯。《原道訓》與《道原》都是論“道”專篇,言辭極為壹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處也很多。如《從間訓》:“禍福同門”,《經法》:“禍福同道”;《原道訓》:“萬物之總,皆閱壹孔”,《十六經》:“萬物之多,皆閱壹空";《詮言訓》:“聖人不為始,不專己,循天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因天之則”,《稱》:“聖人不為始,不專己,不豫謀,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也可以從壹個側面看出。《淮南子》汲取道家思想營養的比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