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壹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
唐代以後,成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從《詩經》以來到現代,壹直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懷的文學體裁,更是中華傳統詩詞裏的重要組成部分。古體詩除了需要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不講平仄、對拈、對仗,也沒有句數限制。同時用韻寬泛,雖然壹首詩中可以平仄通押,且可換韻,但要有壹定章法。
擴展資料
分類:
1、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後,作者漸少。
2、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壹,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3、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於西漢谷永,壹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4、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於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於《柏梁臺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5、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壹種,最初出於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壹定標準,最短僅壹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百度百科-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