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二百五的真實來歷

二百五的真實來歷

二百五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壹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發奮苦讀了大半輩子,可還是中舉無望,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結果膝下反倒喜得雙丁。秀才回想壹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壹個叫做“成事”,壹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也過得其樂融融。

壹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妳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平均起來兩個都是二百五!”

二百五的其它來歷和含義

二百五的來歷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戰國時期,為齊國效力的蘇秦被刺客暗殺。齊王為了找出刺客,假意宣布自己早有殺蘇秦之心,要賞給刺客壹千兩黃金。結果有四個貪心的傻瓜主動來領取賞金,結果全部被齊王殺死。

因為四個人平分壹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十兩,所以“二百五”就成了“傻瓜”的代名詞。過去銀子計量單位除了“兩”以外,還有“封”。壹封銀子等於五百兩。所以,250兩就等於半封(諧音“半瘋”),半瘋即傻。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