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師父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反復多次運用到溫潛法治療常見病,多發病,並能廣泛的運用。
我先舉個案例:
女性,反復口腔潰瘍5年。
患者5年前無明顯的誘因下出現口腔潰瘍,下舌尖,下顎為主,經過當地治療後癥狀好轉,但是反復發作,這次口腔潰瘍又作,以舌尖,上下顎散在多個潰瘍,怕冷怕風,大便粘,稀爛不成型,易拉肚子,在外吃飯就容易腹瀉,口不苦,失眠,難以入睡,心煩,四逆,月經量少,舌尖紅,苔黃,脈沈細。
六經辨證:太陰厥陰陽明合病。
病性:裏虛寒,裏熱,上熱下寒,中焦虛寒,水濕痰飲。
擬方:四逆湯,甘草瀉心湯,四君子湯,加生石膏,生地證。
蒸附子15g,幹姜15g,炙甘草30g,姜半夏15g,黃連10g,黃芩10g,黨參15g,石膏45g,生地30g,肉桂10g,茯苓30g,白術20g,五劑,日壹劑。
結果患者來復診:口腔潰瘍沒有了,睡眠得到很好的改善,想繼續調理脾胃。
此後我嘗到了溫潛法治療疾病恢復後的喜悅。
運用到化膿性扁桃體炎,反復高熱,高血壓,中風,糖尿病,頭痛,眩暈,失眠,牙齦疼痛,口腔潰瘍等,特別是失眠,治療好了蠻多的失眠患者。
那麽,何為溫潛法呢?
溫潛法,顧名思義,就是陽氣不在其位,陽氣浮亢於上、於外。
溫潛:就是使其潛降於下,復歸其位的方法。
狹義以封髓丹、潛陽丹及組合而成的溫潛丹為代表。
這個我反倒用的比較少,也可能跟師父的影響有關,近期治療壹例消渴失眠的用這個思路,效果也還可以。
舉例:
壹朋友的媽媽,有高血壓病史,這次主要是方疼,在港口看了沒有用,只要躺下就疼痛厲害,沒有辦法睡覺。
來到診室的時候,阿姨很痛苦,服用過消炎藥還是好轉不明顯,牙齦紅腫疼痛,惡心嘔吐,咽喉紅,失眠難以入睡,小便黃,舌是胖大的,脈沈細無力。
阿姨說:他們都是說我上火了,喝了涼茶還是不好,吃藥也不見好轉。
我說:阿姨,您這個不是真的上火,是虛火。
這類患者在臨床中還是滿常見的,在南方,上火已經深入人心,個個都愛煲涼茶來喝,生病了,感冒了,都認為是熱證,都會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
六經辨證:太陰陽明合病。
病位:裏。
病性:裏虛,裏熱。
辨方證:四逆湯,封髓丹,生三石
擬方:蒸附子15g,幹姜15g,炙甘草30g,生龍牡30g,黃柏10g,砂仁15g,牛膝20g,半夏15g,細辛10g
看了後也沒有見阿姨來復診,我以為沒有治療好,朋友她自己來看病,才知道經過三劑藥治療後好了。
另外,廣義是指以附子為代表的溫陽藥與潛鎮藥同用的壹種治療方法,我用此比較多,壹開始是用真武湯加龍牡得到啟示,慢慢的擴展,結合師父善用附子的思路,組建了三四湯治療的思路。
常將溫陽的附子、桂枝,肉桂與潛鎮的龍骨、牡蠣、龜板、鱉甲、磁石、龍,齒伏神等藥組方。
潛陽而制虛亢於上,具有引火歸原、導龍入海的作用,以治療陽浮於上、陽浮於外、陽陷於下之病癥。
在運用的時候,要註意每個藥之間配伍比例。
當然是要根據每個患者的體質,癥狀,臨床反應來決定。
四逆湯的運用的時候,要溫陽潛降的話,就要註意其比例,其實就是以土伏火。
附子它像壹個大將猛將,辛竄之力非常之大,溫化、溫下焦的虛寒之力強,它能夠到達十二經脈。
幹姜它就形成了壹動壹靜的作用,而用炙甘草就把這個火,把這兩個大將啊,壹守壹走的大將,把它伏在土裏面。
慢慢的起到溫陽、溫化的壹個作用,讓它不過於辛竄,讓它伏住。
我們以前在農村燒煤,為了讓那個火不要讓它太旺,太快燃燒完,我們加壹層什麽,加壹層灰,加壹個燒過的那個炭灰,把它給伏上去。
第二天早上壹打開,火還在,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以土來伏火,炙甘草就是以土來伏火就是這個含義。
明白了這壹點以後就明白了為什麽有時候炙甘草要等量,甚至是少量。
為什麽又要有時候是壹倍、壹點五倍、三倍的目的是什麽,把這個火給它伏住,用土來伏這個火。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溫潛法運用,學習中醫的時候,可以多看觀察生活,百姓每時每刻都在用中醫,體驗壹陰壹陽之為道,只是日用而不知。
舉例:
男,29歲,2021.10.25初診
主訴:咽喉疼痛1個月,加重伴咽幹3天
現病史:患者訴1個月前無明顯的誘因下出現咽喉疼痛,無發熱、惡寒,口腔潰瘍,當時未予治療,3天前咽喉疼痛加重,咽喉幹燥難忍,口幹欲飲,欲飲溫水,無口苦,無鼻塞流鼻涕,大便正常,能入睡,舌紅苔黃,胖大水滑舌,右脈沈細,弦細,左脈沈細。
中醫辯證:厥陰病
病性:上熱下寒,脾陽虛,津液不能上承。
治法:溫陽化飲,溫化水濕,清上熱,健運中焦,健脾胃。
擬方:四逆溫潛法。
方藥:
蒸附片15g,幹姜10g,炙甘草30g,茯苓30g,生白術20g,肉桂10g,生龍牡45g,烏梅30g,黨參15g,黃連10g,黃芩10g,石膏60g
執2劑,日1劑,水煎溫服。
2022.1.2壹診成××,女,22歲。
睡覺烘熱出汗2個月。患者訴晚上睡覺時覺得烘熱感,大汗出,經常衣服濕透,近兩個月出汗十幾次。
刻診:難入睡,特別容易醒,無怕風怕冷,無胸悶,無口苦,容易口幹,手腳涼,大便偏爛。舌淡,邊齒痕,苔白,舌底脈絡淺。
辯證:少陰太陰陽明合病。
黑順片15(先煮1小時),幹姜15,炙甘草15,黨參15,白術15,茯苓30,龍骨45(先煮1小時),牡蠣45(先煮1小時),黃芪15,桂枝10,肉桂6,山藥15,陳皮9,赤芍12克,白薇12克,執2劑。
囑患者如果上火就說,結果喝完壹劑患者覺得有點上火,調整壹下第二劑劑量,附子、幹姜減到10克,炙甘草加到20克,後面沒有上火。
2021.1.5二診藥後近兩晚能入睡,中間沒有醒來,暫時沒有大汗出,口幹好轉,晚上有烘熱感。天氣變暖,手腳涼好轉。
舌質淡紅,舌尖芒刺,邊齒痕,苔白膩。
辯證:少陰陽明太陰二加龍骨湯。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4片(自己放),大棗4枚,炙甘草20g,黑順片10g(先煮1小時),幹姜10g,白薇12g,龍骨45g(先煮1小時),牡蠣45g(先煮1小時),茯苓30g,白術15g執1劑。
2021.1.8
藥後反饋,能入睡,中間沒有醒來,沒有大汗出,也沒有烘熱感。
按語:該患者沒有怕風怕冷,排除表證。沒有胸悶,無口苦,排除少陽證。
雖然有口幹,也不壹定是少陽,口幹放在整體來考慮,結合患者有手腳涼,大便偏爛,等裏虛寒的癥狀,舌又是淡,邊齒痕,苔白。
所以這裏的口幹可以考慮,陽氣虛弱,下焦缺少壹把火,蒸騰氣化能力不足,津液無法上承,口唇得不到濡養,故出現口幹。睡眠不好也是壹樣,難入睡,容易醒,陽氣虛弱,陽不入陰。
睡覺大汗出,烘熱感,壹個可以考慮陽氣本來就虛弱,無法鎮守,容易外越、上越,也可以考慮氣虛表不固,這裏根源是陽氣問題,陽氣是生命的原動力,陽氣不達的地方容易出現病。
當然烘熱感,考慮也是有陽明虛熱的,治療方法用了溫潛法,與三四湯加減。
二診患者訴癥狀好轉,已經可以入睡,中間也沒有醒,但仍有烘熱感,暫時沒有大汗出,經過反思,單用溫潛法雖也有效果。
但最被容易忽略的是營衛不和引起的,本自身自汗、盜汗,就是有衛表不和,陽明裏熱逼迫津液外出而盜汗,轉變思路。予二加龍骨湯,實際也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多了附子、白薇。
桂枝湯調和營衛,調和氣血,陰陽入陰,附子溫補下元之火衰,佐以龍骨、牡蠣、芍藥收斂固澀下潛,姜、棗、草調中以運上下,白薇清陽明虛熱,從陰中泄熱。
果然,通過調和營衛,患者的陽氣很快就恢復了。
至於患者中間上火,可稍作調整即可,許多患者用附子,壹下子不能太大量,需要慢慢加量。
太陰裏虛寒需溫陽,溫陽常用四逆湯,但是很多時候溫陽的時候,補上的陽氣有時會浮越出來,沒有回歸到本來的位置。就像是身體很虛。
但是壹補,有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虛不收補壹般我們的認識是針對中焦脾胃虛弱,健運無力,很難吸收水谷精微,所以需要健脾胃,健運中焦。
溫陽也是,壹邊溫陽壹邊把補上的陽氣給
潛降下來,不讓陽氣亂竄而出現虛陽浮越的情況。
潛降陽氣常用生三石,龍骨、牡蠣、磁石,聽老師上課講的龍骨牡蠣容易礙胃氣,對於胃不好的患者,要適合調整龍骨牡蠣的用量。
潛陽時四逆湯的配比也有講究,炙甘草的作用可以是調和諸藥,也可以緩急和中,還有壹個突出的就是以土伏火。
如果是平時不容易上火,體質又比較虛寒,幹姜附子炙甘草可以等量使用。
如果遇到急危重癥的病人,需要用四逆湯,急需回陽救逆,有時候會把甘草去掉。若病人中焦虛寒,易長痤瘡,容易上火,怕附子的辛竄上火。
這時候炙甘草的量就可以用大量壹點了,主要也是去以土伏火的功能。
壹般質感草可以用到附子、幹姜的壹倍。
加生三石就是怕附子辛竄,需要潛降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