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下稱示範區)成立於2000年6月16日,是民間第壹家完全由個人出資創建的生態保護區,2001年福特汽車環保獎提名獎項目。2008年10月22日,世界銀行發起、多家機構***同參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市場贈款資助活動,吉林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項目是50個民間組織扶貧創新項目之壹,和其他獲選項目壹起獲得近800萬元人民幣資助。
示範區位於吉林-內蒙古交界處(吉林側)的通榆縣同發牧場新合屯西1公裏處的流動沙丘中(距吉林-內蒙古邊界僅1公裏),總面積壹百公頃。2000年發起人萬平辭去公職,徒步2500平方公裏考察科爾沁沙地,在這裏建立了示範區前身—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面對嚴重荒漠化的沙地,萬平經過多年的艱苦實踐,探索出“恢復植被,以草養地,高效開發,集體治沙”的生態保護之路。2005年治理區更名為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標誌著生態保護從恢復治理進入到綜合保護、推廣利用階段。經過9年多的實踐,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也已逐漸發展為壹個以誌願者為主體,有規範化的組織管理原則和規章制度,以帶領生態退化地區居民探索生態經濟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宗旨的環保組織(NGO)。2006年在示範區基礎上正式註冊成立了“通榆縣環保誌願者協會”,這也是科爾沁沙地上第壹個環境NGO組織。協會的誕生使示範區走上了規範帶領群眾保護沙地,保護家園的道路。2005年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服務社會化(環保)研究基地在示範區正式掛牌成立。同年,東北林業大學的生態教育基地也在示範區掛牌成立。另外,示範區業已成為北京師範大學和吉林大學社會學院的生態環境教育實習基地。
示範區旨在恢復科爾沁沙地退化的生態環境,重建喬灌草的植物生態系統,阻止荒漠化對草原、農田的侵襲,創造人與動植物的和諧生存空間並探索出壹條適合當地原生態環境的高效農業之路。工作主要分四個部分:大面積恢復沙地原生植被,對回歸的動植物建立保護區加以保護;在保護區周圍栽種楊樹和沙棘,作為防風防獵的生態屏障;選取百分之壹的改良優質沙地,種植高效經濟林,取代廣種薄收的傳統種植模式;對農民、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等各個層次的人群進行環保教育,力在改變生存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吉林省通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更是土地荒漠化大縣,有流動沙丘4萬公頃,沙地面積26萬公頃。這裏地處農牧交錯帶,被專家們認定為土地荒漠化的重點防範區。該地的土壤多為風沙土,氣候十分幹旱,風沙頻繁。前些年氣象局數據為年降水量350mm左右,蒸發量為1800mm左右;根據示範區自己的實地記錄,近年來,降水量壹年比壹年少。無降水,無論是野生植被還是農作物都無法生長,致使地表流沙移動速度過快,大風、沙塵次數壹年多於壹年。根據實地記錄:2001年,2002年的3月初-5月末,8級以上大風、沙塵暴各22場;2003年,2004年自2月始至6月下旬分別為29場和38場。尤其是2004年春,壹場8級以上大風持續了7天。2000年-2001年的地理條件為:土壤墑情為零,當地人稱之為“火沙坨子”;地表植被幾乎為零(因為7月1日後長起的草是不能越冬的),夏季氣溫達46℃,沙地表面溫度高達58℃;西北-東南風向(2-6米深)的流動沙丘和風蝕槽(溝)是科爾沁沙地的典型地貌。
當地農民以務農為主、牧業為副,種植農作物多以雜糧雜豆為主。靠天吃飯,典型的廣種薄收—壹公頃綠豆產量為200-800斤,收入250-1000元。當地有句俗語“種壹坡,拉壹車,打壹筐,熬壹鍋”,這樣的結果使人們不畏辛苦盡可能耕種更多的土地,廣種薄收,惡性循環。為了生存和發展,每戶平均種10公頃以上的沙地。是典型的濫墾式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