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成華區歷史沿革

成華區歷史沿革

壹、成都成華區在哪個位置

成都成華區在成都市城區東北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3°53′~104°53′,北緯30°33′~30°44′。

成華區位於川西平原,地處成都市城區東北部,東與龍泉驛區交界,南與錦江區相連,西與金牛區毗鄰,北與新都區接壤。全區土地面積110.6平方千米,是成都市主城區土地面積最大的城區。

成華區地處軸狀凸陷構造盆地—成都平原的東部。區域內地勢平坦,地質構造簡單,地貌類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紀沖積平原、丘陵和臺地組成,僅東北部位於龍泉山邊緣,大部分地勢以淺丘為主,平壩區占1∕3。

擴展資料 成華區的歷史沿革: 成華區因地處古成都縣和華陽縣之域,取兩縣名之首字而命名。成華區地域在歷史上分屬原成都縣、華陽縣,也分屬過成都市金牛區和東城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當時建立的成都市 *** ,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區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 1990年10月,析原東城區、金牛區壹部分和西城區壹小部分,設立成都市成華區。

2014年12月31日,成都市人民 *** 正式批復成華區設立白蓮池街道;調整青龍街道管理範圍;撤銷新鴻路街道,並入雙橋子街道。 百度百科-成華區 成都市成華區數字方字館-地理氣候。

二、成都從古至今的歷史

歷史沿革壹、市名來歷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壹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壹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

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裏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壹(建於前311年),僅次於江蘇的蘇州(建於前514年)。

二、歷史沿革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壹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從有確切記載算起。

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在21世紀出土的金沙遺址把成都的建制歷史提前到(約前1200~前650)。

已經超過蘇州的建城時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壹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

公元前311年,秦人按鹹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

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

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壹。“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裏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

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

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壹益二”(揚州第壹,成都第二)。“蜀繡”為全國三大名繡之壹,“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壹。

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壹,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

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壹叢林”。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占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

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

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

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 *** 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

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 *** ,國民 *** 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壹直為四川省省會。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壹級經濟管理權限,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壹。 三、載入史冊 世界第壹: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壹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繡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壹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裏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

三、成都壹***幾個區

我就不復制上面朋友們說的了,估計LZ主要想了解城區的情況。

我說下城區的情況,城區包括: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外加壹個高新區 青羊區是屬於最大的區,也是屬於成都最老的城區以前的西城區,總體發展還是可以,交通商業那些都很完善,但是房子相對要舊壹點,成華區是屬於發展相對比較弱壹些的城區,因為以前是工業區,但是現在成都在努力發展這個區,金牛區在青羊區比較外圍壹些的地方,發展得也比較早,我記得是住宅區比較多壹點吧?武候,錦江是屬於比較發達的,在成都南門上。高新區是新城區,重點是高新產業,以及新興住宅區。

新的市 *** 辦公區、領事館新辦公區那些都是建在那的。但是那邊目前城市感覺還比較少,商業配套還不夠完善,也比較外圍在3環路外了!不過是準備建成成都市的南部副中心! 其實成都的城區都不是特別大,很容易從壹個區就進如另壹個區了``妳去看下成都城區分布圖在對比這句話 大概就了解了(中產城東、人文城西、國際城南、財富城北) ;)。

四、誰能告訴我

成都資料介紹城市面積 12390平方公裏(名列中國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第8名)。

主城區面積843平方公裏,市轄區面積1418平方公裏。 城區範圍: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高新區、溫江區、新都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郫縣(蜀都區)、雙流縣(雙流區)。

海拔 平均海拔400米。成都市海拔最高處為苗基嶺,海拔5353米。

人口 2009年末成都市戶籍人口為1348萬人,比2008年末增加13.7萬人。常住人口1474萬人,增加15萬人,自然增長率為3.1%,主城區人口為602萬。

民族 成都市擁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為漢族。

少數民族總人口60538人。2/3的人居住在主城區。

歷史沿革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關於成都壹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壹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裏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載入史冊 世界第壹:始建於公元前256年,歷時2000多年壹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繡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壹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裏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這裏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中國第壹: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這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這裏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的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王褒奠定了漢賦的基礎;後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親筆書寫了中國第壹幅春聯“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誌》;後蜀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壹部詞集《花間集》;公元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世紀,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早在漢代,成都的俳優百戲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造型活潑,在中國同類文物中無出其右者。

這是成都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華所在。 地理環境 成都位於成都平原中部。

介於東經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緯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間。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市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市相連。

東西最大橫距192公裏,南北最大縱距166公裏,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裏,市區面積598平方公裏。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郫縣、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9區6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4市,另有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地理 成都(10區10縣的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遊地段,境內海拔387-5353米,東臨龍泉山脈,西臨龍門山脈,真是“兩山夾壹平”啊。平原面積占36.4%,丘陵面積占30.4%,山區面積占33.2%。

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

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

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五、成都青羊小區地理位置歷史人文等

基本概況 青羊區為成都市中心區,是成都乃至四川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

全區面積67平方公裏,轄14個街道辦事處、鄉人民 *** ,常住人口約46萬人。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雲集,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水平較高,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機構齊全。

青羊區作為城市中心區,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雲集,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水平較高,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機構齊全,能向投資者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高素質的人員和完善的配套服務。 *** 對來自區外的企業還能給予財政扶持。

區內有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中醫院大學附屬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等。 青羊區歷史悠久,地域經濟、巴蜀文化非常發達,是成都市功能分區中的文化旅遊區,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杜甫草堂、青羊宮、百花潭公園、文殊院、文化公園等。

人們從唐代開始就喜歡此地,或泛舟浣花溪、或趕青羊宮廟會、或賀草堂人日、或聚文殊聽經。如今,青羊區的名勝古跡成了成都市民常去之處,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壹個融觀光旅遊,餐飲娛樂、古玩藝術等為壹體的“杜甫草堂文化旅遊區”正在規劃建設中。 自然地理 青羊區位於東經104°03',北緯30°41',轄區西南北三面分別與溫江區、雙流縣、武侯區、金牛區接壤,東西面與錦江區、成華區毗鄰。

地形呈不規則的長條形,東西長約16公裏,南北寬約8公裏。青羊城區在府河、南河之間,形成“二江抱城”之勢。

青羊區土壤養份豐富,水熱協調,肥力較高,氣候適宜,農作物的品種較為齊全,水稻、小麥、油菜。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生物資源豐富,品類繁多。

歷史沿革 青羊區為古少城地域,屬清代滿城,青羊區得名於境內壹座馳名中外的道觀“青羊宮”,且觀內現存銅羊兩只,青羊宮初名青羊肆。傳說遠在周代,老子西行至函谷關,與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時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

後來道家遂在此建立廟宇,名青羊觀,唐代改名青羊宮。 青羊區歷史悠久,為成都少城地域,是成都乃至四川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

該區擁有杜甫草堂、青羊宮、百花潭公園、文殊院、文化公園等名勝古跡。人們從唐代開始就喜歡此地,或泛舟浣花溪、或趕青羊宮廟會、或賀草堂人日、或聚文殊聽經。

如今,青羊區的名勝古跡成了成都市民常去之處,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青羊區於1990年經區劃調整後成立,現***轄14個街道辦事處,全區面積68平方公裏,總人口近46萬。

風土人情 成都燈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稱贊她是傳播文化的友好使者。

成都燈會西漢萌芽,東漢有形,唐代熾盛,近代成會,已有壹千八百多年歷史。建國後至今已舉辦了三十七屆。

成都彩燈在長期的發展中,融匯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藝。彩燈藝人們除選用傳統的竹、藤、綢、緞、金屬和白糖、玻璃、蠶繭、貝殼、瓷器等材料外,同時還不斷采用現代的激光、光纖、聲控、電腦程控等新技術、新工藝,使成都彩燈格外璀璨奪目,絢麗多姿。

尤其是以成噸食糖、上萬件瓷器和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燈組,更是令人耳目壹新嘆為觀止。被稱為成都燈會“三絕”。

成都彩燈表現的題材非常廣泛,既有中國古典文學,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間傳說故事,又有現代宇宙奧秘;既有飛禽走獸,又有奇花異草。成都彩燈融形、色、聲、光、動、高、大、奇、新、精和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為壹體,人們稱贊她是“絢麗的詩,立體的畫、有聲的雕塑,流動的音樂”。

新年才剛剛過去壹個月的農歷二月十五日,成都人就迫不及待地傾城出動,到青羊宮趕花會去了, 青羊宮“趕花會”是成都地區沿襲1000多年的風俗習慣,趕花會是成都的壹大盛事,是成都人迎接春天的儀式。相傳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俗稱“花朝節”,亦是道教始祖老子的生日,道教信徒都要到青羊宮進香朝拜。

故自唐五代以來,每年農歷二月二十壹日前後,到青羊宮壹帶逛花市、趕廟會已相沿成俗,成為成都壹年壹度的傳統盛會,並且歷年有所發展。花會、廟會與物資交易會三者合壹,構成成都花會的獨特風格。

如今,成都萬屆花會均在與青羊宮壹墻之隔的文化公園舉辦,是時,百花爭艷,北語鶯歌,遊客不但可以賞花,還可以品評上百種地方風味小吃,欣賞精彩紛呈的民間藝術表演。 成都人趕花會是壹件興師動眾的事。

成都人從老西門老南門走出城墻,春風拂來,滿目春光。有走路的,坐轎的,坐嘰咕(雞公車)的,有坐馬車的,有坐黃包車的,還有人坐船直抵百花潭。

到青羊宮燒了香,再買些農具、竹器和實用的物件。城裏人來了,買些字畫、花草、玉器和小玩意兒,他們的樂趣在於春天的郊遊。

六、請問成都是個怎樣的城市啊

成都概況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會,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單列市。

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稱。古為蜀國地,秦並巴、蜀為蜀郡並建城,漢因織錦業發達專設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這稱,五代蜀時遍種芙蓉,故別稱芙蓉城,簡稱蓉,1930年設市。

市轄區面積1418平方千米,人口335.9萬(市區) 成都市郵政編碼:610000,電話區號:028,車牌編號:川A。 地理狀況 成都是四川省轄市,四川省省會。

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中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

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內江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地區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地區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裏,南北最大縱距166公裏,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裏,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92.2平方公裏。

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9區6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4市。總人口1103.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97.15萬人(2006年)。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遊地段,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

平原面積占36.4%,丘陵面積占30.4%,山區面積占33.2%。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

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歷史沿革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壹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壹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裏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西周、春秋時期為古蜀國領地。

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壹說九世)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太王遷岐"壹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成都之名即源於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以蜀王舊都壹帶置成都縣。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人仿鹹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秦人始以蜀國地置蜀郡,成都為郡、縣治所。

漢承秦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

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改蜀郡為導江郡,公孫述在成都稱帝。東漢末年為州、郡、縣治所。

三國為蜀漢國都,兼郡、縣治所,兩晉為"成漢"都城,南北朝為州、郡治所。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益州為蜀郡,為郡、縣治。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在成都縣之東偏置蜀縣(肅宗乾元元年,即758年,改名華陽縣),始為成都、華陽兩縣治所。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升成都城為"南京"(四年後廢),改蜀郡為成都尹。

五代十國時期為前蜀、後蜀都城。兩宋時期,成都府、益州之名雖叠經更易,但治所均設在成都,屬西川路。

元朝時為四川行中書省成都府路(後改為西川道)、成都府及成都、華陽二縣治所。明末張獻忠在成都建大西政權,改名西京。

清朝時設四川省,下設道,為省、道、府、縣治所。1912年,廢府,為省、道、縣治所。

1921年,設成都市政公所,初轄城內,後擴展至城之四周,成都、華陽二縣治所仍留城內。1927年廢道,為省、市、縣治所。

1928年改市政公所為成都市,直隸四川省,為省轄市。1949年12月後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始為四川省省會。

成都歷史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壹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壹個重要的源頭。

西周時期,壹些遊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朝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壹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壹名即由此而來。

成都羊子山土臺、十二橋的“幹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裏街),作為蜀郡的治所。

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鹹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裏,高7丈。市區範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

七、成都有什麽歷史

歡迎來成都,中國第壹的休閑城市,中國三大旅遊城市之壹(另外兩個是杭州、大連),雖去年地震,今年又是第壹例H1N1(最新消息,第壹確證病例出院了哈哈!),但是我們還是快樂的生活著!成都還是非常美麗和安全的地方哦!來了當然要去下武侯祠看看諸葛丞相,感受三國文化;杜甫草堂看看杜甫拉,成都的名片拉,然後可以去熊貓基地看看熊貓;年輕的朋友可以選擇區歡樂谷-西南地區最大的現代化遊樂園哦!晚上去春熙路看看美女,成都的美女超級多哦而且聲音嗲。

然後去寬巷子、錦裏泡泡吧,古香古色小街裏的酒吧非常有品位;或者去順興老茶館品茶看變臉吐火,說到吃的,當然是火鍋、麻辣燙拉,我推薦妳西安路的老竈火鍋哦,夠味!然後就是成都小吃要吃下哦,什麽賴湯圓、鐘水餃、龍抄手、蛋烘糕、夫妻廢片。妳直接去春熙路步行街,然後到龍抄手的總店就可以買這些的套餐來吃哦!晚上100多的商務酒店多得很。

然後第二天去洛帶或者平樂古鎮感受成都人的蓋碗茶生活,客家文化,吃傷心涼粉。接著去峨眉山看金光燦爛的普賢菩薩或者青城山-都江堰環線,感受千年古跡,特別是地震後的情況,非常值得體味,這些都是世界遺產哦,如果時間多得話,強烈推薦九寨、黃龍,第壹次去的時候我差點被這裏的美震撼哭了呢,絕沒有誇張!本來成都消費水平就不高,而且如果辦理了金熊貓卡,好多地方都免費呢!且現在溫度28度左右,適宜旅遊哦!我強烈建議不要旅行社,就自己去感受這座來了就不想離開城市吧!有具體問題可以問我,地道成都人!嚴重承諾:沒有地震、泥石流和H1N1哦!(本人原創答案-抄襲者倒壹輩子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