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全句是什麽?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全句是什麽?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qīqī)。\r\n釋義:君子和小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君子的胸懷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無怨無悔;如春風吹拂,象秋月揮灑,看山河大地陽光明媚。而小人卻愁腸百結,怨天尤人,心胸狹窄,猜疑嫉妒,視人生如墳場地獄。\r\n\r\n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r\n\r\n《論語·述而》中的這句話並不難理解,似乎也沒有什麽深奧的地方,因而讀過去很容易被忘掉。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增加,人們可能會對這個簡單的道理有著越來越多的體驗。這體驗是簡單的、遲緩的、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然而又是揮之不去、與日俱增的\r\n\r\n我們知道,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許許多多關於君子的格言,可是世間的君子卻不見增多,反倒愈發罕見起來。這究竟是為了什麽?為了弄清這壹問題,我們不妨改變壹種提問方式:作壹名君子究竟能夠給人帶來什麽樣的好處呢?帶著這個問題,我曾思考並觀察了很長時間。其結果是:用當前勢利的眼光看,什麽好處也沒有!如果我們壹定要找出某種好處的話,那便只是壹種心靈上的慰藉而已。這,大概也便是孔子當年的體驗吧。\r\n\r\n君子胸襟開闊、心地純潔,因而坦坦蕩蕩;小人營營茍茍、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老百姓們有句俗話,叫做“自己沒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因此,作個君子也許什麽好處也沒有,但卻求個踏實。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小人得誌的現象是常有的:靠溜須拍馬而當官、靠坑蒙拐騙而發財的大有人在。倘若以外在的得失相比較,作個君子還真不合算呢!可是,那些當了官、發了財的小人們難道就真的幸福嗎?倒也未必。今天要“打假”,那些制造假冒偽劣的人能不心虛麽?明天要“反貪”,那些專搞貪汙腐化的人能不害怕麽?別看那些人早上圍著輪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壹年揮霍幾十萬,可未必能睡個踏實覺。\r\n\r\n也許有人會說,這年頭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妳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當不成小人才當君子!對此,我不得不申辯兩句:首先,我並沒有自詡為君子,只是根據自己的觀察老實地告訴大家,當君子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好處,只不過求個心安而已。其次,我並沒有鼓動人們都去當君子,只是提醒大家別忘了那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妳要是真的不信,不防也當回小人試試,但願別應了孔夫子的名言。\r\n\r\n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而最令他滿意的,既不是處事果斷的仲由,也不是多才多藝的冉求,而是品德高尚的顏回。“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發達的今天,這種帶有禁欲主義色彩的“孔顏樂處”或許並不值得過分地提倡,然而顏回所能達到的境界卻又是令人崇敬並令人深思的。\r\n\r\n憑心而論,我們大多數人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君子,也不是徹頭徹尾的小人,而常常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正因如此,我們才既有“坦蕩蕩”的襟懷,又有“常戚戚”的體驗,並經過日久天長而真正悟出究竟哪種狀態更本真、更幸福、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