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如下:
(1)謂出海。 元張之翰《再到上海》詩:“下海人回蕃貨棧,巡鹽軍集哨船多。”
(2)因近代西方人到中國來從事工商業活動通常是泛海而來,又因工商業文明稱為藍色的海洋文明,故稱為下海,也表達了壹種對自由,幸福和富足生活的渴望。
(3) 泛指放棄原來的工作而經營工商業。
深度解析:
“下海”壹詞,原本用來描述稀裏糊塗幹某種事的行為。這壹說法據傳最早源於戲曲《洛陽橋》,說的是清朝的壹個蔡姓狀元遵照母親遺願為家鄉建壹座洛陽橋。但在建橋過程中,橋墩突然打不下去,當地百姓傳言是“海龍王不同意,所以卡殼”。
於是,蔡狀元貼出壹則布告,尋找能下得海去與龍王面洽架橋事宜的人。幾個月過了,無人應征,當地縣令大怒。無奈之下,兩個衙役在酒館裏找到壹個名叫“夏德海”的醉漢,謊稱找到了“下得海”的人。
改革開放語境中的“下海”,則更多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可觀的回報,帶有敢於拼搏、勇於創新的意味。“海”,則成了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社會空間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