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基本特性有:
(1)客觀真理性。所謂科學的客觀真理性,首先是就其來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實為研究對象,以客觀事實為基本依據和出發點的;其次是就其內容而言,是對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真實反映。
(2)社會實踐性。任何科學都具有社會實踐性。所謂社會實踐性是指,凡科學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被社會實踐所檢驗、並指導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
(3)理論系統性。科學,尤其是近代科學都是以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等邏輯地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這是發展了的科學即近、現代科學的壹個重要特征。
(4)動態發展性。科學作為認識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科學在壹定條件下和壹定範圍內具有穩定的內容,但這種穩定是相對而言的、有條件的。科學是相對穩定性和動態發展性的辯證統壹。
擴展資料:
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壹的實踐活動,是通往預期目標的橋梁、是聯結現實與理想的紐帶。也可以說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質屬性、實際聯系、變化規律)和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轉化為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境)的實踐活動。
這是科學的內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壹,沒有充分地根據卻固執地堅信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能轉化成客觀實際,這樣的思想認識就是迷信。
能實現預期目標的主觀認識,就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日歷是主觀認識,預期的晝夜、四季變化都能實現目標,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實現了的預期目標,就是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產品設計是主觀認識,合格產品就是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
科學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 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基本態度是疑問,科學的基本精神是批判。 對於科學的核心特征或科學精神,隨著人類的進步,有不同的觀點,壹般認為科學具有如下特征:
1 對象化:以能所區分為前提,並以 對象化之物(即所取)為研究對象,再 依據定量化尋求物量間的規律,由此建 構理論體系。?
2 真實、理性客觀、中立、無邊界:從事科學研究不以“神”、“鬼”、“仙佛”、“上帝”為前提(壹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重事實講道理, 壹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
通過證據,依據理性和邏輯推導出結論,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及解釋理論的能力。
3 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
4 存在壹個適用範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並是壹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5 可證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壹門學問裏的理論是否壹定正確,若這門學問有部份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