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氧化碳中毒的生物化學機制:壹氧化碳與血紅蛋白(Hb)可逆性結合引起缺氧,隨著碳氧血紅蛋白含量的逐漸增加,氧合血紅蛋白中氧的解離和組織內二氧化碳的輸出受到阻礙,最終導致組織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
壹氧化碳在大氣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的產物,其生成機理為:RH→R→RO2→RCHO→RCO→CO(R表示碳氫自由基團)。
主要來源於冶金工業中煉焦、煉鐵等生產過程;化學工業中合成氨、甲醇等生產過程;礦井放炮和煤礦瓦斯爆炸事故;汽車等交通工具尾氣的排放;鍋爐中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家庭居室中煤爐產生的煤氣或液化氣管道漏氣以及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壹氧化碳的釋放。
此外,高層大氣的化學反應、二氧化碳的輕微解離作用及動物新陳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少量的壹氧化碳。
擴展資料
在通常狀況下,壹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無味、難溶於水的氣體。
壹氧化碳分子是不飽和的亞穩態分子,在化學上就分解而言是穩定的。 常溫下,壹氧化碳不與酸、堿等反應,屬於惰性氣體。
但壹氧化碳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溫能引起燃燒、爆炸,屬於易燃、易爆氣體。?[26]因壹氧化碳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價是+2,能被氧化成+4價,具有還原性;且能被還原為低價態,具有氧化性。
由於壹氧化碳分子中碳氧鍵很牢固,需要有很高的活化能,故壹氧化碳實際上不能進行無催化分解。當壹氧化碳活性吸附在某些物質的晶體表面上時,才有可能進行分解。
百度百科-壹氧化碳